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指胆囊或胆管内形成的固体结晶物质。胆囊结石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遗传、饮食习惯、代谢异常等。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部分患者会出现剧烈腹痛、消化不良甚至严重并发症,如胆囊炎、胆管炎或胰腺炎。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微创治疗已成为胆囊结石的主要治疗手段。
1.胆囊结石的成因
胆囊结石的形成机制复杂,主要与胆汁成分异常、胆囊功能紊乱及代谢因素相关。根据结石成分的不同,胆囊结石可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和混合性结石。
(1)胆固醇结石(占70%~80%)。胆固醇结石的主要成分是胆固醇,其形成与以下因素相关:①胆汁胆固醇过饱和:当肝脏分泌的胆固醇超过胆汁酸和磷脂的溶解能力时,胆固醇结晶析出并逐渐形成结石。②胆囊收缩功能减弱:胆囊排空障碍导致胆汁淤积,促进结石形成。③肥胖与高脂饮食:高热量、高脂肪饮食增加胆固醇分泌,而肥胖者胆汁中胆固醇浓度更高。(2)胆色素结石(占10%~20%)。胆色素结石主要由胆红素钙盐组成,常见于以下情况:①溶血性疾病:如镰状细胞贫血、地中海贫血,导致胆红素分泌增加。②胆道感染:细菌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酶分解结合胆红素,形成不溶性胆红素钙。③肝硬化或胆道寄生虫感染:如华支睾吸虫病,可诱发胆色素结石。(3)其他危险因素。性别与激素:雌激素促进胆固醇分泌,因此女性(尤其是多次妊娠或服用避孕药者)发病率更高。年龄: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上升。快速减肥:极低热量饮食导致胆汁胆固醇过饱和。遗传因素:家族史增加患病风险。
2.胆囊结石的症状
约70%~80%的胆囊结石患者无症状(称为“静止性结石”),通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而有症状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胆绞痛和并发症相关症状。
(1)典型症状:胆绞痛。①疼痛部位:右上腹或中上腹,可向右肩背部放射。②疼痛特点:阵发性剧烈绞痛,常于饱餐(尤其是高脂饮食)后或夜间发作,持续30分钟至数小时。③伴随症状:恶心、呕吐、腹胀。(2)并发症相关症状。①急性胆囊炎:结石阻塞胆囊管导致胆汁淤积和细菌感染,表现为持续性右上腹痛、发热、墨菲征阳性(按压右上腹时吸气疼痛加重)。②胆 总管结石:结石进入胆总管可引起黄疸(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陶土样大便。③急性胰腺炎:结石阻塞胰管导致胰酶激活,表现为上腹剧痛、恶心、呕吐,血淀粉酶升高。(3)不典型症状。部分患者仅表现为消化不良、嗳气、餐后腹胀等,易被误诊为胃炎或胃溃疡。
3.胆囊结石的微创治疗
对于无症状胆囊结石,通常无需治疗,仅需定期随访。而有症状或并发症的患者需积极干预,微创手术是目前的首选治疗方法。
(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结石的“金标准”,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势。手术过程:在腹部打3~4个小孔(5~10mm),插入腹腔镜和器械,分离并切除胆囊。适应症:有症状的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1cm)。术后恢复:术后1~2天可出院,1周内恢复日常活动。
(2)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适用于胆总管结石患者,可在不开腹的情况下取出结石。操作步骤:经口腔插入内镜至十二指肠,造影确认结石位置后,用取石网篮或碎石设备取出结石。优势:无需手术切口,尤其适合高龄或合并症较多的患者。(3)保胆取石术。适用于胆囊功能良好、结石数量少的患者,通过微创技术取出结石并保留胆囊。方法:包括经皮胆囊镜取石、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等。争议:结石复发率较高(约30%~50%),需严格筛选病例。(4)药物溶石治疗。适用于胆固醇结石(直径<1cm)且胆囊功能正常的患者。常用药物:熊去氧胆酸(UDCA),需长期服用(6~24个月)。局限性:疗程长、费用高、复发率高,仅适用于少数患者。
4.结语
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但潜在危害较大的疾病,早期识别症状并采取合理治疗至关重要。如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