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是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手段,而术后护理的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速度和预后效果。外科护理不仅涉及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还包括疼痛管理、感染预防、营养支持、心理护理以及早期活动等多个方面。如何通过科学、规范的护理措施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是外科护理的核心任务之一。
1.术前护理准备:奠定康复基础
术后快速康复的理念实际上从术前就已开始。术前护理的关键在于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1)术前评估。①健康史采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过敏史、用药情况(如抗凝药物使用情况)等,评估手术风险。
②生理状态评估:检查心肺功能、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
③心理护理:术前焦虑和恐惧可能影响术后恢复,护理人员应耐心解释手术流程,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2)术前准备。①禁食管理:根据手术类型,指导患者术前禁食禁饮,避免麻醉时误吸。②皮肤准备:清 洁手术部位皮肤,降低术后感染风险。③术前教育:指导患者术后如何进行呼吸训练、咳嗽排痰、早期活动等,提高术后配合度。
2.术中护理配合:保障手术安全
术中护理的主要目标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减少术中并发症,为术后康复创造条件。
(1)无菌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防止手术部位感染。确保手术器械、敷料、环境符合无菌标准。(2)生命体征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麻醉护理:配合麻醉医师管理患者的麻醉深度,避免麻醉相关并发症。(3)体温管理。低体温可能增加术后感染风险,术中应使用保温毯、加温输液等措施维持患者正常体温。
3.术后护理关键步骤:促进快速康复
术后护理是决定患者康复速度和质量的核心环节。以下是外科护理中的关键步骤:
(1)术后早期监测。①生命体征观察:术后24小时内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警惕出血、休克、低氧血症等并发症。②伤口护理:观察手术切口有无渗血、红肿、渗出液,及时更换敷料, 预防感染。③引流管管理:妥善固定引流管,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避免堵塞或脱落。(2)疼痛管理。有效镇痛可减少应激反应,促进早期活动,方法包括:
①药物镇痛:如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NSAIDs)。②非药物镇痛:放松训练、冷敷或热敷。(3)早期活动和康复训练。
①术后6小时:鼓励床上翻身,预防压疮和深静脉血栓。②术后24小时:在医护人员协助下逐步下床活动。③针对性康复:如胸腔手术后呼吸训练,关节手术后功能锻炼。(4)营养支持。①早期进食:非胃肠道手术患者可在麻醉清醒后少量饮水,逐步过渡至正常饮食。②高蛋白饮食:促进伤口愈合,必要时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③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对于胃肠道手术患者,必要时采用管饲或静脉营养。
(5)感染预防。术后感染是常见并发症,护理措施包括:①手卫生: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手消毒,减少交叉感染。②抗生素合理使用:根据医嘱按时给予预防性抗生素,避免滥用。③切口护理:保持伤口干燥清洁,定期换药,观察有无感染迹象(如红 肿、发热、脓性分泌物)。(6)心理护理。术后患者可能因疼痛、活动受限等产生焦虑、抑郁情绪,护理人员应:提供情感支持,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解释康复进程,增强患者的信心。鼓励家属参与护理,提高患者的心理舒适度。
4.出院指导与随访
术后康复不仅限于住院期间,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同样重要:(1)伤口护理指导:教会患者或家属如何观察伤口、更换敷料。(2)药物管理:明确告知用药方法、剂量及可能的副作用。(3)康复锻炼计划:提供个性化的运动建议,如散步、呼吸训练等。(4)随访安排:叮嘱患者按时复诊,监测康复情况。
5.结论
外科护理在术后快速康复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未来,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推广,外科护理将更加精细化、个性化,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护理人员应不断更新知识,优化护理流程,为患者提供更安全、高效的护理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