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0月24日 星期五
心理健康服务:为何我国就诊率不足 20%?

期次:30期

版号:29作者:赵婷剑阁县卫生计生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25-07-25905次浏览[发表证书]

心理健康是个人和社会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的就诊率却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据统计,我国精神心理疾病的就诊率不足2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这一现象的背后,涉及文化观念、医疗资源、社会认知及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因素。

本文将探讨我国心理健康服务就诊率低的原因,并提出可能的改进方向。

1.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约有10亿人受到精神健康问题的影响,而我国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然而,与高患病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精神心理疾病的识别率和治疗率较低。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一项研究显示,我国抑郁症患者中仅有不到10%接受了规范治疗,而焦虑障碍的就诊率同样偏低。相比之下,欧美国家的心理健康服务利用率普遍在40%~60%之间。这种差距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还可能加重家庭和社会

负担。

2.就诊率低的原因分析

1)社会污名化与病耻感。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精神心理问题常被误解为“性格软弱”“想不开”甚至“疯子”,导致患者及家属对寻求专业帮助存在强烈的羞耻感。许多人宁愿忍受痛苦,也不愿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这种污名化现象使得大量潜在患者回避就医,延误治疗时机。

2)心理健康认知不足。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仍然有限。许多人无法区分正常的情绪波动和病理性精神障碍,例如:将抑郁症误认为“心情不好”,认为“过段时间就好了”;把焦虑症视为“性格敏感”,忽视其生理和心理影响;对儿童多动症、自闭症等发育障碍缺乏科学认识,导致延误干预。这种认知不足使许多患者未能及时识别自身问题,从而错过最佳治疗窗口。(3)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我国心理健康服务资源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而基层医疗机构的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每10万人仅有约2.4名精神科医生,远低于

全球平均水平(约4名)。此外,心理咨询服务费用较高,医保覆盖有限,进一步阻碍了患者的就医意愿。(4)心理健康服务可及性低。即使患者有意愿寻求帮助,也可能面临以下障碍:挂号难:三甲医院精神科预约周期长,部分患者因等待时间过长而放弃;转诊机制不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缺乏精神卫生服务能力,患者需辗转多个医院;线上服务良莠不齐:互联网心理咨询行业缺乏统一标准,部分平台存在资质不足、收费混乱等问题。(5)政策与保障体系待完善。尽管近年来我国出台了《精神卫生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政策,但心理健康服务的投入仍显不足。例如:医保对心理咨询的报销比例较低;学校、企业等机构的心理健康服务覆盖率不高;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就业、教育等社会支持不足。

3.提升心理健康服务就诊率的对策

1)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减少病耻感。通过媒体、社区宣传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公众正确认识精神疾病;鼓励名人、公众人物分享心理健康经历,减少

社会歧视。(2)扩大心理健康服务资源。增加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的培养和基层分布;推动综合医院设立心理科,提高早期筛查能力;发展互联网医疗,提供便捷、可及的心理咨询服务。(3)完善政策支持与医保覆盖。将心理咨询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加强学校、职场心理健康服务,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保障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消除就业、教育歧视。(4)推动家庭和社区支持。鼓励家庭成员关注心理健康,及早发现亲友的情绪问题;社区设立心理健康服务站,提供免费或低价咨询服务。

4.结语

我国心理健康服务就诊率低的问题,是文化、医疗、社会和政策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提高就诊率不仅需要医疗体系的改进,更需要全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正确认知和接纳。

未来,通过加强科普、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政策保障,我们有望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让更多人获得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