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
中西医结合,为慢性胃炎患者的胃撑起“保护伞”

2025-07-11

作者:毛娟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市人民医院 734次浏览[发表证书]

1.慢性胃炎:中西医眼中的“胃”问题

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20%,却常被忽视。西医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吸烟饮酒等是主要诱因,这些因素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酸侵蚀黏膜,引发充血、水肿甚至糜烂。患者多表现为上腹痛、餐后饱胀、反酸嗳气,胃镜检查諏鴨卣见胃黏膜充血或萎缩。

中医则将其归为“胃脘痛”“痞满”范畴,核心病机是“脾胃虚弱、气机不畅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过食生冷)会损伤脾胃;情志失调(长期焦虑、压力大)可导致肝气犯胃;久病体虚则会让脾胃运化无力,出现“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连锁反应。两种医学体系虽视角不同,但都强调:慢性胃炎的治疗不能只靠“止痛”,更要修复胃黏膜、改善消化功能。

2.西医:精准打击病因,快速缓解症状

西医治疗慢性胃炎的核心是“去除病因+对症处理”,针对不同诱因制定方案,为胃黏膜争取修复时间。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首要元凶,约70%的患者与此相关。目前推荐“四联疗法”: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铋剂,疗程10~14天,根除率可达90%。治疗后4~8周需复查呼气试验,确认细菌是否清除--彻底除菌能使胃黏膜炎症消退率提升60%

对胃酸过多引起的反酸、灼痛,质子泵抑制孚概剂是首选药物,它能抑制胃酸分泌为受损黏膜提供“修复窗口”;餐后饱胀嗳气明显的患者,可联用促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促进胃排空,减少食物滞留引发的不适。需注意: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使用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更换药物或加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避免黏膜持续损伤。

西医特别强调“饮食管理”:避免空腹吃酸性食物(如柑橘、醋),减少辛辣、油炸食品摄入,戒烟限酒。这些措施能减少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配合药物形成“防护网”

3.中医:辨证调理,重建脾胃“运化力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的关键是脾胃功能失调,治疗需根据证型“辨证施治”通过调理气血、恢复脾胃升降功能,从根本上改善胃部状态。

最常见的“脾胃虚弱型”患者,表现为隐痛喜按、食欲差、大便稀溏,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益气,增强胃动力;“肝胃不和型”多因情绪波动诱发,胃脘胀闷连及两胁,推荐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配合陈皮、佛手等理气食材;“胃阴不足型”以口干、饥不欲食为特点,用一贯煎滋阴养胃,缓解黏膜干燥。外治法可辅助增效:艾灸中脘、足三里穴能温通脾胃,适合虚寒体质患者;穴位贴敷(如用生姜、艾叶制成贴剂敷于肚脐)通过皮肤吸收药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推拿按摩顺时针揉按腹部,每次5~10分钟,可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腹胀。中医食疗注重“以食养胃”:小米粥:山药粥能健脾养胃,适合长期食用;陈皮泡水可理气消胀,玫瑰花茶能疏肝解郁,帮助调节情绪相关的胃部不适。这些方法虽起效较慢,但能逐步改善脾胃功能,减少复发。

4.中西医结合:攻防一体,降低复发风险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讲究“急性期西医控症、缓解期中医调理”,形成互补优势,使复发率降低50%以上。

幽门螺杆菌根除期间,以西医四联疗法为主,同时可加用健脾和胃的中药(如参苓白术散),减轻抗生素引起的胃肠不适(如恶心、腹泻),提高患者依从性;除菌成功后,若仍有轻微腹胀、食欲差,可停用西药,改用中药调理2~3个月,巩固疗效。

对反复发作的患者,需“标本兼治”西医通过胃镜监测黏膜变化,防止萎缩肠化等癌前病变;中医根据体质调整方案,如秋冬加用温阳药材(干姜、肉桂),春夏侧重清热利湿(惹米、白扁豆),让脾胃适应季节变化。

生活方式干预需中西医理念结合:既遵循西医的“定时定量进餐”原则,又采纳中医“食后摩腹”“寒温适宜”的习惯;情绪管理上,西医强调减少压力激素对胃的影响,中医通过冥想、八段锦等调节情志,双管齐下稳定脾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