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新型绿色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被范围应用起来。结合工程施工完善技术方案,确保建筑工程在新型绿色节能技术导向下,朝着绿色建造、节能环保的方向落实施工事项。对此,本文对建筑工程施工中新型绿色节能技术的应用要点进行研究,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新型绿色节能技术;应用
引言
建筑行业算得上是能源消耗的一大户,传统建筑施工方式不光会消耗大量能源和资源,还会对环境造成相当严重的污染,在全球都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新型绿色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当中的应用成了必然趋势,新型绿色节能技术指的是在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全过程里,采用环保节能的材料以及工艺,最大程度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且高效的使用空间。
1新型绿色节能技术的定义与内涵
新型绿色节能技术是在建筑施工和使用过程应用的先进方法,其目的是最大限度节约能源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还要确保建筑具备相应功能与舒适性,它融合了能源、环境和材料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内容,进而形成了一个较为综合的技术体系,该技术着重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并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以此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来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在保护环境方面它强调降低施工和使用过程的污染排放,致力于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追求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从建筑实用性角度而言新型绿色节能技术不仅保障建筑的安全和耐久程度,还关注改善室内环境为居住者和工作者提供健康舒适空间。
2建筑工程施工中新型绿色节能技术的应用要点
2.1智能水循环利用技术
建筑工程施工中针对基坑施工活动,也可应用智能水循环利用技术,以达到有效降水、节省水资源等绿色节能施工效果。应用该技术时,施工单位需在基坑周围布置智能监测降水井,并依靠智能水循环利用设备,促进施工资源高效利用。例如在某基坑深度在5.5m到11m以内,周长为1190m的建筑工程中,原定基坑施工方案中设置40口降水井,引进新技术以后,则新增五口智能监测降水井,以助力施工人员在基坑施工中获得满意的降水处理成果。具体利用降水井进行降排水作业时,在降水井内部放入适量砾石,其厚度为5mm到10mm,并在距地高度2m处实施黏土封闭,借助空压机等装备,对降水井进行清洗,使降水井出水时,含砂率<1/105,并搭配5.5kW潜水泵回抽基坑积水。施工人员在现场合理布置智能降水监测设备后,动态监测水位变化规律,按照“试抽水量>设计水量”的标准对该设备进行试抽,直到达标后,为该设备连接沉淀池及排水管,用于回收“基坑沉淀水”,并在施工阶段,随时将回收水资源用在其余施工活动中,如消防用水,施工用水等。
2.2地源热泵技术的应用
地源热泵系统主要由地下埋管换热器、热泵机组和室内空调末端系统组成。地下埋管换热器通过循环水与地下土壤进行热量交换,冬季从地下吸收热量,夏季向地下释放热量。热泵机组则将地下埋管换热器吸收或释放的热量进行提升或降低,为室内空调末端系统提供合适的冷热源。室内空调末端系统通过风机盘管等设备将冷热量传递到室内,实现建筑的供暖和制冷。地源热泵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与传统的供暖和制冷方式相比,地源热泵系统能够节约大量的能源,降低运行成本。地源热泵系统不排放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对环境友好。
2.3钢框木模板节能技术
支模作业也是建筑工程中较为主要的施工内容,所以施工单位也可在支模施工中应用新型绿色节能技术,其中普适性较强的技术以钢框木模板节能技术为主,该技术中的钢框木模板,是由木面模板与钢框组合而成。施工人员可按照如图1所示建筑结构体系标准进行骨架安装、砼浇筑,相比钢模板施工技术,整体节能效果较突出。该技术现已应用于某现代化智能型住宅建筑工程中,其占地面积为58134㎡,建筑面积为128000㎡,在模板施工阶段,专门选用了厚12mm的竹胶板作为钢框木模板骨架定型材料,以公称直径48mm的钢管充当横楞,以40mm×40mm×5mm角钢为竖楞,且该模板宽度为610mm,比外墙外模板顶部高5cm,之后利用规格为150mm×150mm的阴角模进行拆模作业。经过在该工程中采用该技术进行支模,能确保施工单位完成支模任务后,充分回收所用模板材料,将其作为下一次支模材料进行循环利用,整体稳固性与支撑效果良好,有必要重视该技术应用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型绿色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价值,从常见的技术分类,到规划设计、施工各阶段的应用,在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建筑性能等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尽管目前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可能面临一些挑战,如部分技术成本较高、施工工艺有待完善等,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彭银加.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陶瓷,2024(09):158-161.
[2]潘保芸,张学伟,胡中航.浅析外墙保温节能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1(06):113-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