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媒体生态环境、传播方式以及受众信息需求多元化的变化,广电新媒体要做好新视听融合创新,以期为受众生产出更多精品新闻节目,助力广电媒体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笔者创作的《中国牵头制定,全球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作品为例,系统阐述广电新媒体做好融合创新的策略,以供同行参考。
在移动互联网络、数字化、智能化(AI)等技术日新月异发展与媒体持续融合的大环境下,广电媒体面临着来自新媒体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同时也拥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那么,如何抢抓发展机遇和应对挑战?
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参与主创的《中国牵头制定,全球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作品,该作品在“第四届新视听融合创意大赛——全国广电新媒体专项赛道”中荣获二等奖的佳绩,具体谈谈如何积极转变传统的媒体思维,用新媒体思维、用户思维,做好融媒体作品的创新。
一、选题宏大,要“国家级+生活化”结合
任何新闻作品,要想获得受众重点关
注和较好的新闻传播影响力,其报道内容肯定是重要的、突发的社会新闻事件,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还与受众的生活、工作密不可分,这样的新闻作品自然就会拥有极高的收视率(收听率)。
譬如《中国牵头制定,全球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作品,当受众第一眼看到这篇作品时,就会被“全球首个”“中国牵头”“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等字眼所吸引,一下子就激发出了强烈的收视兴趣。因为这篇作品的选题宏大、新颖且稀缺,毕竟机器人、人工智能是个新鲜事物,机器人养老之前更是闻所未闻,而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养老又是一个牵动亿万人民的话题,是社会刚需,具有生活化属性,当众多因素结合在一起,受众就一定会去“弄个明白”,这样的新闻作品就有极佳的传播影响力。
可见,在媒体竞争愈发白热化的背景下,要想新闻更具竞争力,就要在新闻选题上下功夫,做好新闻选题创新,将“重大性、国家级”新闻事件与“贴近性、生活化”相结合,这样方能提升新闻传播效果。
二、表达入理,要“科技感+现实可达性”融合
众多优秀的获奖作品,除了选题重大外,其内容表达与形式呈现也是非常完美的,特别是科技类新闻报道,面对科技感十足的新闻素材,要通过专业解读让很多受众感觉陌生、生涩难懂的知识,深入浅出地让受众明白,这就需要新闻从业人员具有极强的新闻写作和编辑能力,能准确抓住受众的“痛点”。在《中国牵头制定,全球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中,笔者在写作时,就用数据分析、关键人物采访等途径,获得详实的第一手新闻素材,譬如项目负责人表示:10万以内的养老机器人很快就能实现上市。这句话就让“梦想照进现实”,毕竟这种高科技的产品只需平民化的价格,有了“机器人养老我也能触手可及”的感觉,就让受众对未来养老的前景感到非常光明,产生出平民门槛的希望感,与此同时,笔者在谋篇布局与文字斟酌上,也追求精益求精,通过抓住受众“谁来照顾我们老了以后?”的情绪痛点,与受众产生共情、共鸣,这篇作品一经报道,就抓住了受众的眼球。
三、制作精良,画面和标题要有钩子感、代入感
任何一篇新闻报道想要从数以万计的新闻作品中脱颖而出并获得较好的奖项,除了新闻内容重大、节目形式独特外,还要追求画面、音质等元素的极致感,尤其要将画面和标题重点打磨,使其具有极强的钩子感与代入感,这样的作品才能给受众带来“沉浸式”信息消费体验感,让受众眼前一亮,耳目一新,获得极好地收视体验。譬如笔者创作的《中国牵头制定,全球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作品,其画面清晰,声音清脆,多用同期声,采用多个拍摄镜头,并且声画合一,时长合适,不拖泥带水,作品紧凑感、代入感十足,拉近了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综上融媒作品创新并非易事,需要新闻记者编辑在新闻选题、内容、形式、新媒体技术应用等层面加强创新,还要具有贴近性和时代感、科技感,能与受众产生共情和共鸣,这样的新闻作品才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