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前途命运和人类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是对西方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超越,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不仅需要从宏观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也需要讲好一省、一市、一县、一村的中国式现代化故事。
一、引言
国际传播概念诞生于19世纪中后期。随着时代发展,国际传播概念不断发展,但无论是广义的或是狭义的国际传播,都包括两个部分:由外向内的传播,将国际社会的重要事件和变化传达给本国民众;由内向外的传播,把有关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传达给国际社会。虽然加强国际传播已成为全球主流媒体共识,但由于跨文化传播中传播者与接受者、接受者与接受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导致文化理解偏差时有发生。
想要传播并塑造成功的国家形象,必须摆脱形式主义,避免零碎的单一的片面的无用功。当前中国不少时政会议新闻常聚焦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民生等成就进行宏大宣传,并夹杂大量意识形态术语、专业术语,缺乏个体温情叙事,让海外受众接受程度较低。
此外,海外受众的阅读兴趣并非一成不变,只有根据海外受众的需求变化适时调整宣传重点,在跨文明交流中巧借“他视角”而非“我视角”,才能引发海外受众更深层次、更广泛的共鸣。
二、用小切口讲述“大故事”
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对中国的了解程度有所差别。从小切口切入,可以让海外受众更直观、更形象地认识和理解中国,避免因直接讲述宏大主题而产生距离感。
每年召开的地方两会,既是中国政治大事,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但进行国际传播时,如果媒体仅仅将报告中的政治、经济、科技、民生的变化面面俱到地描述,通篇以官员表态呈现,缺乏新现象,缺乏细节,缺乏与海外受众的连接点,很难引发海外受众兴趣。
小切口往往可以折射出时代的大变迁。正所谓见微知著。用小切口讲述“大故事”,可以让海外受众从微观层面认识到中国在宏观层面的发展成就和观念变化。近年来,中新社四川分社聚焦海外受众关注,围绕6G、三星堆、天府粮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小切口,做好四川两会报道。
如2025年1月20日举行的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式上,四川省省长施小琳作了数以万字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新社四川分社并没在一篇文章中详细介绍四川政治、经济、科技、民生的成就,而是聚焦于“三文鱼”“榴莲”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一小切口。
中新社四川分社稿件《中国内陆省份四川将三文鱼、榴莲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通过小切口反映三文鱼、榴莲漂洋过海端上中国西部餐桌背后的四川交通发展、口岸通关能力提升,以及未来四川如何继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被新加坡《联合早报》、柬埔寨《华商日报》、泰国《星暹日报》、巴西《南美侨报》等境外报纸采用,获得了良好的国际传播效果。
近年来中新社四川分社在众多四川政治经济报道中,多次采取了小切口讲述“大故事”的方法。如写四川脱贫攻坚的“千年之变”,我们从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阿布洛哈村通车前后的变化中切入。稿件《金沙江峡谷中的彝家村寨结束“百年孤独”之后》将中国故事寓于普通人的命运中,让普通村民的故事与海外受众共鸣,从而让海外受众更好理解脱贫攻坚对中国而言从来不是一笔“经济账”,小康路不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的壮举正在中国每一个角落上演。
报道现代川菜,中新社四川分社记者没有将笔触放在整个川菜菜系发展,而是聚焦于川菜第一菜回锅肉。稿件《川菜第一菜回锅肉:从江湖来,向四海去》不仅讲述回锅肉的起源、发展,还穿插了普通市民、名厨大师、外国美食家对回锅肉的评价,被7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媒体采用,并获得四川好新闻奖二等奖。
坐落于四川凌云山栖鸾峰下的乐山大佛通高71米,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在讲述乐山大佛体现中华文明哪些突出特性时,中新社四川分社稿件《东西问·中国石窟|雷玉华:上千年来,乐山大佛为何一直像川剧在“变脸”?》并没有直接讲述乐山大佛的历史、发展,而是用“上千年来,乐山大佛为何一直像川剧在‘变脸’?”这一疑问引发海外受众好奇,从而让更多人领略中国石窟之美,洞见文明互鉴之光。
三、重视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他视角”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中国已同183个建交国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与4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办学,195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华求学。2024年全国各口岸免签入境外国人2012万人次,同比上升112.3%。外籍人士不仅是中国发展成就的见证者,也是文明互鉴的参与者。加大外籍人士报道,可以通过外眼、外嘴来客观、中立看待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其特殊身份也让他们的观点更容易被海外受众接纳。
虽然外籍人士跨文化身份能有效消解国际受众对中国信息的“刻板印象”或“偏见滤镜”,但不少媒体在报道外籍人士时,并没有用“他视角”,而是“我视角”。不少报道并没有真正走进人物内心,似乎换一个国家、换一个身份、换一个名字,这篇报道同样成立。
2025年上半年,中新社四川分社围绕曾在成都体育学院求学的马来西亚“乒乓姑娘”邓薏琳,多次来中国交流的德国伯乐中文合唱团,在成都青白江当老师的埃及青年史小龙,在成都武侯祠担任韩语公益讲解员的成都外国语学院教师金恩周,成都女婿斯洛文尼亚“缘汉学会”秘书长、汉学家司马文斐,发出《马来西亚“乒乓姑娘”:成都是我第二个家》《德国师生探访大熊猫故里:真实的中国不该只在旧课本中》《埃及小伙“入川记”:中国不只是“世界工厂”》《韩国学者成都乐当公益讲解员:中国三国遗迹是“世界课堂”》《斯洛文尼亚汉学家:千年端午已融入现代中国发展“脉动”》等稿件,全网点击超过3000万次……一个个“他故事”,让不同文化在个体叙事中实现“基因重组”,折射出文明互鉴的万千切面。
“他视角”不仅能促进中国“看见世界”,还能促进世界“理解中国”。2025年1月17日,斯里兰卡总统迪萨纳亚克结束了就任以来对中国进行的首次国事访问,他访华行程的最后一站走进四川。迪萨纳亚克不仅体验了制作郫县豆瓣等中国传统美食技艺,并对中国减贫经验赞不绝口。
中新社四川分社记者在现场用镜头捕捉到这些珍贵画面后,发出稿件《斯里兰卡总统访川冀深化共建“一带一路”》《斯里兰卡总统“沉浸式”访川:搅豆瓣酱看川剧变脸》,被超过50家中外网站转载,全网阅读超过千万次。
四、结语
本文以近年来中新社四川分社对外报道为案例,分析了中新社四川分社如何以全球视角讲好四川故事。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不仅需要“宏大叙事”,也需要“具体表达”。通过挖掘地方案例与全球议题的连接点、文化符号与人类情感的共鸣点、个体故事与价值理念的契合点,方能让海外受众通过具体、生动、可感,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报道,了解今日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