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0月13日 星期一
数智时代档案资源建设的转型之路
作者:胡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发布时间:2025-07-04721次浏览[发表证书]

当前,随着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深度融合,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席卷社会各个领域,档案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记忆载体,正经历从形态到功能、从管理到服务的深刻变革。数智时代的档案资源建设,已不再是简单的收、管、藏,而是一次围绕数据价值激活与社会需求响应的系统性升级转型。

一、档案资源形态的立体跃迁

传统档案管理中,档案以纸质文件、胶片、磁带等物理形态为主,存储分散、利用受限,具有明显的静态性与孤立性。数智时代,档案资源的形态与边界被彻底打破,形成了多模态、全周期、可生长的新型资源体系。

随着档案资源扩展至文档、音频、视频、多媒体文件、数据记录等多元形态,大量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构成了比传统档案更丰富、更立体的数字记忆,成为刻画历史、还原场景的核心要素。数智技术让档案从相对静态的模式,变为覆盖产生-流转-归档-利用全生命周期的动态资源。

通过数字签名留痕,智能标注与分类,相关记录自动关联,再到区块链存证调用,形成一条可追溯、可验证的全周期数据链。借助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档案资源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跨类型、跨领域、跨时间的关联融合,从孤立的信息碎片变为互联的知识网络,其蕴含的价值不再局限于单一内容,而是通过交叉验证与深度挖掘被成倍放大。

二、档案管理模式的逻辑重构

传统档案管理的重点是保管安全,通过严格的制度规范、物理防护与技术手段,确保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与可用性。但在数智时代,以用为本成为新导向,更加强调全流程管理及如何赋能。档案资源建设的关键,已从如何存得全、存得久转向如何用得准、用得活,从被动等待需求转向主动响应需求。

这一转变,首先体现在需求驱动的资源建设理念上。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如检索关键词、访问频率、使用偏好等,档案资源建设将变得更精准,大幅提升档案利用效率,为各项事业提供可靠数据支持。其次,智能服务重塑了档案利用场景。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让档案从被动等待查询变为主动推送服务。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理解用户提问,自动匹配相关档案并生成可视化专题,或者根据用户历史行为,主动推荐潜在有用的档案资源。这种服务模式,不仅提升了利用效率,更降低了档案使用的技术门槛,让更多非专业用户也能便捷获取所需信息。

更关键的是,档案资源的跨界融合打破了部门壁垒,数智时代通过统一的数据标准与共享平台,推动档案资源的跨域流通实现共享,成为支撑社会生产活动的公共服务资源。

三、档案资源保障体系的全面升级

数智时代的档案资源的安全保障,面临着数据泄露、技术漏洞、标准缺失等多重挑战,需要构建技术、管理、制度三位一体的防护体系,通过多维度协同发力筑牢安全防线。

技术层面,以主动防御取代被动防护,要强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加密保护,对档案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使用等环节实施动态加密,采用国密算法等自主可控技术确保核心数据不可破解。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档案系统的访问行为、数据流转进行实时分析,精准识别异常操作。建立异地灾备系统,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档案数据的多副本存储,确保在极端灾害发生时数据可快速恢复,避免因单点故障导致档案资源永久丢失。

管理层面,建立分级分类的权限管理体系,根据档案的涉密等级和使用需求,为不同岗位人员分配差异化的访问权限,采用最小权限原则严格限制操作范围。构建常态化应急演练机制,模拟数据泄露、系统瘫痪等突发场景,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最大限度降低风险事件损失。制度层面,要建立健全档案数据安全专项立法,明确数智环境下档案资源的权属划分、安全责任和违规处罚标准,对非法窃取、篡改档案数据的行为设定严厉的法律责任。

档案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依托,数智时代的档案资源建设,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对存史、资政、育人功能的深化,通过技术创新激活数据价值,通过模式重构回应社会需求,通过体系升级筑牢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