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交往模式,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逻辑与实施路径提出新要求。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依赖线下场景、单向传播的模式,已难以适配数字化时代受众分散化、需求个性化、信息碎片化的特征,如何借助数字化技术破解“传播难触达、内容难共鸣、效果难评估”等问题,成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的关键课题。
一、数字化背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维度
数字化技术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核心,正在深刻改变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场景和认知方式,既带来机遇也伴随挑战。
在机遇方面,数字化打破了时空限制,借助在线平台可实现随时随地覆盖,提升信息触达效率。同时,基于大数据的用户洞察使内容推送可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显著增强针对性和接受度。
挑战同样显著:信息过载与碎片化传播缩短了受众的注意力,理论化内容难以吸引共鸣;多元网络空间中消极观点易误导舆论,传统方法可能面临“传而不通”的困境。此外,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数字素养不足,也制约了技术赋能的实际效果。总而言之,数字化既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创新手段,也要求其在内容策略和人员能力上积极适应。
二、数字化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方向
(一)传播载体创新: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矩阵式平台
传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单一,难以适应数字化时代受众的信息获取习惯,需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传播载体矩阵。首先,借力短视频与直播平台,打造可视化内容产品。将抽象的思想理论转化为生动的场景化视频,例如通过“案例讲解+动画演示”的形式,解读职业素养、社会责任等主题;利用直播平台开展“线上分享会”,邀请行业榜样、先进个人实时互动,增强内容的亲和力与参与感。其次,搭建互动式学习社群,强化受众的主体性。依托企业微信、钉钉或校园社群平台,建立思想交流小组,通过“话题讨论”“任务打卡”等形式,引导受众主动分享观点、交流感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最后,开发轻量化学习工具,适配碎片化场景。设计H5互动课程、知识问答小程序等,将思想政治内容拆解为5-10分钟的“微课程”,方便受众在通勤、休息等碎片化时间学习,提升内容的可及性。
(二)内容呈现创新:推动“理论+场景”的具象化表达
数字化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需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场景”的内容呈现方式,以“场景化叙事”增强内容的感染力。一是结合受众日常场景设计内容主题。例如针对企业员工,围绕“岗位责任与职业成长”设计案例,分享优秀员工在技术攻关、客户服务中的实践经历;针对学生群体,结合“校园生活与未来规划”,通过学长学姐的成长故事,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二是运用“故事化”表达替代“说教式”传播。将思想理论融入真实故事中,例如通过纪录片形式,记录基层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展现责任与担当的内涵,让受众在情感共鸣中理解理论价值。三是借助数字技术丰富内容形态。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例如通过VR还原重要历史场景、先进人物的工作环境,让受众“身临其境”感受精神力量,提升思想教育的冲击力。
三、数字化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的实践保障
(一)提升工作队伍的数字化素养
思想政治工作者是方法创新的核心主体,其数字化素养直接决定创新实践的成效。一方面,需建立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定期组织大数据分析、新媒体运营、数字内容制作等主题培训,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资深新媒体从业者授课,帮助工作者掌握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与运营技巧;另一方面,鼓励跨领域交流合作。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者与信息技术、传媒领域的专业人员合作,组建“思想+技术”的创新团队,在实践中提升数字化应用能力,例如共同策划线上活动、开发数字内容产品,实现理论优势与技术优势的融合。
(二)强化资源整合与协同联动
数字化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需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协同合力。一方面,整合内部资源,搭建统一的数字化平台。例如企业可整合内部的培训系统、社群平台、数据监测工具,实现“内容发布-互动交流-数据反馈”的一体化管理;学校可打通校园网、学习平台、学生管理系统的数据壁垒,精准对接学生需求。另一方面,借力外部资源,拓展创新空间。与专业的数字内容制作机构、新媒体平台合作,引入优质的技术支持与传播渠道;借鉴其他领域的数字化创新经验,例如参考教育领域的“线上互动课堂”模式、企业管理领域的“大数据员工画像”技术,为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提供思路。
四、结语
数字化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不是对传统方法的否定,而是在传承核心价值理念基础上,借助技术手段实现“提质增效”。从传播载体的矩阵化构建,到内容呈现的场景化创新,再到反馈机制的动态化优化,每一项创新实践都需围绕“受众需求”展开,以提升思想引导的精准度与感染力为目标。同时,通过提升队伍素养、完善制度规范、整合协同资源,为创新实践提供坚实保障,才能让数字化技术真正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助推器”,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在数字化时代焕发新活力,更好地发挥凝聚共识、引领方向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