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乳腺癌化疗后能运动吗?科学运动的 5 个注意事项

作者: 陆东兰

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肿瘤放射治疗科发布时间:2025-06-13 09:16:43967次浏览[发表证书]

在乳腺癌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化疗后能不能运动”是一个高频问题。许多人担心身体虚弱时运动会加重负担。但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运动不仅安全,还能显著改善化疗后的生活质量。本文将结合最新医学证据,解答运动的必要性,并给出5个关键注意事项。

1.化疗后运动,收益远超想象

乳腺癌化疗常伴随乏力、肌肉流失、情绪低落等副作用,而运动正是对抗这些问题的"天然良药"。美国癌症协会2023年发布的指南明确指出,癌症患者适度运动可降低复发风险,提高生存率。

对化疗后的乳腺癌患者而言,运动的具体益处包括:增强心肺功能,缓解化疗药物对心脏的潜在损伤;促进肌肉蛋白质合成,改善因药物导致的肌肉萎缩;调节神经递质分泌,减轻化疗相关抑郁和焦虑;加速肠道蠕动,缓解药物引起的便秘。临床数据显示,坚持规律运动的患者,化疗期间的生活质量评分比不运动者高20%~30%

2.科学运动的5个核心注意事项

1)把握运动时机,避开身体低谷期。 化疗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存在周期性波动,运动需避开药物作用高峰期。通常建议:静脉化疗后48~72小时内以休息为主,此时药物副作用最明显;口服化疗药物者,可选择在服药后2小时再运动,避免药物吸收受影响。最佳运动时段因人而异,可通过监测晨起静息心率判断身体状态——若心率比平时升高10/分钟以上,提示身体仍处于疲劳状态,应减少运动量。建议每周运动3~5天,每次从10~15分钟开始,逐渐延长至30~45分钟。

2)选择合适运动类型,兼顾安全性与有效性。推荐采用“有氧运动+抗阻训练”的组合模式:有氧运动可选择快走、游泳、固定自行车等低冲击项目,能改善心肺功能和血液循环;抗阻训练宜用弹力带、轻哑铃等进行,重点锻炼大肌群,预防肌肉流失。需避免的运动包括:跳跃、深蹲等增加关节压力的动作,防止化疗导致的骨质疏松引发骨折;憋气发力的无氧运动,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多人接触性运动,减少感染风险。瑜伽和太极等身心练习也很适合,既能改善柔韧性,又能调节情绪。

3)严格控制运动强度,遵循“量力而行”原则。判断运动强度是否合适的简易方法:运动时能正常交谈但略感吃力(即中等强度)。可用靶心率公式计算:(220~年龄)×50%~70%,例如50岁患者的适宜心率范围为85~119/分钟。化疗期间若出现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1.5×109/L),应暂时降低运动强度;血小板减少(<50×109/L)时需暂停抗阻训练,以防出血。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停止运动:胸痛、呼吸困难、头晕眼花、异常心悸或关节疼痛。

4)做好运动前后的防护措施。运动前需进行5~10分钟热身,如缓慢拉伸四肢、活动关节,避免肌肉拉伤;运动后进行整理活动,帮助心率逐渐恢复正常。特殊防护包括:白细胞降低时,选择室内运动并避免接触感冒人群;皮肤有放疗反应者,穿宽松棉质衣物,运动后及时清洁皮肤;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运动时需保护导管部位,避免剧烈晃动。运动中应少量多次补水,防止脱水加重化疗副作用。

5)个性化调整运动方案,动态适应 身体变化。不同治疗阶段需调整运动计划:化疗初期体力较差时,可从每天5分钟散步开始,逐渐增加;化疗间歇期体力恢复后,可适当提高运动强度;化疗结束后,在医生评估后再考虑增加运动量。存在合并症的患者需特别注意:糖尿病患者应避免空腹运动,防止低血糖;心脏病患者需在心电监测下逐步增加运动量;骨转移患者应避免脊柱负重的运动,选择坐位或卧位训练。建议每4~6周重新评估身体状态,及时调整运动方案。

3.运动康复的常见误区澄清

许多患者担心运动影响伤口愈合,实际上,化疗期间的运动强度远低于导致伤口裂开的阈值,反而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愈合。也有人认为“出汗会导致体力透支”,其实适度出汗是新陈代谢的正常表现,及时补充水分即可。

乳腺癌化疗后的运动不是简单的“锻炼”,而是需要科学规划的康复手段。遵循上述注意事项,大多数患者能安全有效地通过运动改善化疗耐受性,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