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被称为糖尿病患者的“隐形杀手”,我国约15%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糖尿病足,其中30%可能面临截肢风险。但事实上,从足部出现异常到严重溃烂,往往需要数年时间。在“烂脚”之前,双脚早已通过颜色、温度、感觉的变化发出求救信号。掌握“看颜色、摸温度、查感觉”这三步自查法,能帮你尽早发现问题,避免悲剧发生。
第一步:看颜色,警惕“红白紫”三色预警
健康的双脚皮肤颜色均匀,呈淡粉色,这是血液循环通畅的表现。糖尿病患者若发现足部颜色出现以下异常,需立即警惕:
(1)苍白无色:久坐或跷二郎腿后,脚面突然变得苍白,站起来10分钟仍未恢复粉色,可能是下肢动脉狭窄的信号。血管堵塞会导致足部供血不足,就像“河道干涸”,组织因缺血失去血色。
(2)发紫发暗:足部尤其是脚趾尖出现暗紫色,甚至伴有皮肤发亮、指甲变厚,可能是静脉回流受阻或严重缺血的表现。临床中,这类患者常伴随行走时小腿酸痛,休息后缓解(医学上称为“间歇性跛行”)。
第二步:摸温度,对比温差辨异常
双脚的温度变化是血管和神经功能的“晴雨表”。糖尿病患者可每天睡前用手背(敏感度更高)触摸双脚,重点关注“温差”和“局部冷热”:
(1)双侧温差明显:将双脚并拢,同时触摸两只脚的相同部位(如脚背、小腿)。若一侧明显偏凉,可能是该侧血管供血不足。就像“暖气管道堵塞”,血流减少会导致局部温度下降。
(2)局部异常发热:足底或脚趾出现局部发热,触摸时比其他部位温度高,可能是炎症或感染的早期信号。这种发热常伴随轻微肿胀,需与鞋子摩擦导致的暂时性发热区分(后者休息后可缓解)。
(3)整体温度偏低:双脚整体摸起来冰凉,即使盖被子也难以变暖,可能是下肢血管广泛狭窄的表现。这类患者往往伴随手脚麻木,需结合感觉检查进一步判断。小贴士:触摸时保持双手温暖,避免因自身手凉影响判断。若发现持续温差超过2℃,建议及时做下肢血管超声检查。
第三步:查感觉,神经病变早发现
糖尿病足的核心病因之一是神经病变,导致足部感觉减退,就像“手脚戴了厚手套”,受伤后难以察觉。通过3个简单测试可自查神经功能:
(1)轻触觉测试:用棉签轻触脚趾和足底皮肤,若感觉明显减退(如像隔着布触摸),提示保护性感觉丧失。临床中,约60%的“无痛性烫伤”就是因此发生。
(2)温度觉测试:用凉毛巾轻擦脚背,若无法分辨冷热,说明温度觉受损。这类患者容易因使用热水袋、电热毯而烫伤足部。
(3)振动觉测试:将音叉(或手机开启振动模式)放在大脚趾指甲上,若感觉不到振动或振动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健康侧,可能是深部神经病变。研究显示,振动觉减退者出现足部溃疡的风险是常人的3倍。
注意:若上述任何一项测试异常,即使没有疼痛,也需就医做神经传导检查。
不拖延就医:出现颜色发紫、持续疼痛或伤口超过3天不愈合,需立即到糖尿病足专科就诊。
预防永远胜于治疗。控制好血糖是基础,同时要穿宽松透气的鞋袜,避免赤足行走,洗脚时水温控制在37℃以下(可用温度计测量)。每半年到医院做一次足部专项检查,能有效降低糖尿病足风险。糖尿病足的发展是一个缓慢过程,只要抓住双脚发出的早期信号,及时干预,就能避免“烂脚”的悲剧。把足部检查变成日常习惯,让双脚始终处于“监控”之中,才能在控糖路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