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慢性病患者囤药要理性,按需储备更安全

作者:张又方

檀圩镇中心卫生院 发布时间:2025-06-13 13:58:17621次浏览[发表证书]

受季节变化、疫情防控等因素影响,不少患者存在“囤药”行为,认为存药越多越安心。但盲目囤药可能造成浪费,还可能因储存不当、药品过期或用药方案调整等影响治疗,甚至带来健康风险。因此,慢性病患者囤药需理性,按需储备才能更安全。

1.盲目囤药的常见风险

很多慢性病患者觉得“囤药就是囤健康”,却忽视了其中隐藏的多重风险,这些风险可能比缺药更危险。(1)药品过期,药效打折还伤身。药品有保质期,慢性病常用的降压药、降糖药等过期后,药效会明显下降,甚至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比如胰岛素过期后无法有效控糖,还可能引发过敏;降压药过期后成分分解,服用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增加心脑血管意外风险。乡镇地区不少患者将药品随意放置,容易忘记保质期,服用时才发现过期,既浪费钱又可能延误治疗。(2)储存不当,药品提前“失效”。不同药品对储存条件要求严格,盲目囤药后若储存不当,会导致药品提前失效。例如,硝酸甘油需避光、密封、在20℃以下保存,若长期放在高温厨房或阳光直射处,会迅速变质,紧急时刻无法发挥作用;胰岛素需冷藏(未开封时2~8),大量囤积后若因冰箱故障或停电导致温度超标,会失去药效,影响血糖控制。(3)用药方案调整,囤药变成“闲置品”。慢性病治疗需根据病情调整用药方案,医生会依据患者的血压、血糖、肝肾功能等指标增减药量或更换药物。若患者盲目囤积大量药品,一旦方案改变,囤积的药品就会闲置。(4)误服错服,增加健康隐患。家里药品过多容易混淆,尤其是老年患者记忆力下降,面对包装相似的药品,可能误服剂量或错服药物。比如将降压药和降糖药弄混,或弄错服用次数,轻则导致病情波动,重则引发严重不良反应,如低血压休克、低血糖昏迷等。

2.按需储备的“黄金法则”

慢性病患者用药需长期坚持,“按需储备”并非完全不囤药,而是要根据病情、用药习惯和药品特性,制定合理的储备计划。(1)计算储备量,以1个月为上限。一般来说,慢性病患者每次配药或购药,储备量以不超过1个月为宜。多数患者每月需要复诊,医生会根据病情调整方案,若储备过多,可能导致剩余药品浪费。以1个月为上限,既能避免断药,又能减少因方案调整导致的浪费。(2)优先选择小包装,减少过期风险。药品包装规格有大有小,患者应优先选择小包装,尤其是病情不稳定、方案可能调整的患者。小包装能更快用完,减少过期风险。病情稳定、方案长期不变的患者,可适当选择中包装,但需注意在保质期内用完。(3)核对药品信息,避免重复囤药。囤药前要仔细核对家里现有药品的名称、规格、保质期,避免重复购买。很多慢性病药物通用名相同但商品名不同,如“硝苯地平缓释片”有多个商品名,不注意核对容易重复囤药。还要注意规格,如同一降糖药有不同剂量,盲目囤药可能导致服用时剂量错误。(4)关注特殊药品的储存条件。囤药时需根据药品要求准备合适的存放环境。例如:胰岛素等生物制剂需放冰箱冷藏室(2~8);硝酸甘油等需避光、密封保存,可放棕色药瓶;益生菌制剂需冷藏;中药饮片需防潮、防虫,可放密封罐。

3.科学管理家庭药箱

合理储备药品后,科学管理家庭药箱同样重要,能确保药品质量,避免误服错服。

1)分类存放,标注清晰。将药品分类存放:内服药和外用药分开,儿童用药和成人用药分开,急救药品单独放置。每种药品包装上标注购买日期和保质期,拆封后的药品注明“开封日期”(部分药品拆封后保质期缩短,如口服溶液剂拆封后需1个月内用完)。保留说明书,方便查阅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2)定期清理,及时处理过期药。建议每月整理一次家庭药箱,检查药品是否过期、变质(如药片变色、潮解,胶囊软化,液体浑浊等)。

4.理性囤药,健康更有保障

对慢性病患者而言,“药”是控制病情的关键,但“囤药”的核心是“够用”而非“越多越好”。盲目囤药可能因药品过期、储存不当、方案调整等埋下健康隐患。

理性囤药需要患者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储备计划,做好药箱管理;定期复诊,与医护人员保持沟通,及时调整方案;树立“科学用药”理念,明白“规范治疗”比“大量囤药”更能保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