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对人体的骨骼健康、免疫调节、细胞生长等具有重要作用。它主要通过阳光照射在皮肤合成,也可从食物或补充剂中获取。然而,由于现代人户外活动减少、防晒措施普及以及天然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有限,维生素D缺乏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尤其在婴儿、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女性中更为突出。
本文将从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不同人群的推荐摄入量、缺乏风险及科学补充策略等方面,系统阐述维生素D补充的科学建议。
1.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
维生素D的主要活性形式是1,25~二羟维生素D3(骨化三醇),其核心功能包括:促进钙磷吸收:维生素D可增强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维持血钙水平,促进骨骼矿化,预防佝偻病和骨质疏松。调节免疫系统:维生素D受体广泛分布于免疫细胞,可调节T细胞和巨噬细胞功能,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风险。影响胎儿发育:孕妇维生素D水平与胎儿骨骼发育、神经发育及远期健康密切相关。潜在抗癌作用:研究表明,维生素D可能降低结直肠癌、乳腺癌等风险,但其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2.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
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佝偻病(儿童)、骨软化症(成人)、肌无力、免疫功能下降等。以下人群尤其需关注:婴儿: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低,纯母乳喂养婴儿需额外补充。儿童及青少年:快速生长期对钙和维生素D需求增加。孕妇及哺乳期女性:胎儿骨骼发育依赖母体维生素D储备。老年人:皮肤合成能力下降,且肠道吸收效率降低。深色皮肤人群:黑色素减少紫外线吸收,影响维生素D合成。肥胖者:脂肪组织可储存维生素D,降低其生物利用度。
3.不同人群的维生素D补充建议
(1)婴儿(0~12个月)。推荐剂量:美国儿科学会(AAP)建议:400 IU/天(10μg),从出生后几天开始补充,直至断奶并摄入足够维生素D强化配方奶 (≥1 L/天)。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可能需要更高剂量(800~1000 IU/天),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补充方式:滴剂型维生素D3(胆钙化醇)更易吸收。配方奶喂养婴儿若每日摄入≥1 L强化配方奶(含400 IU/L),通常无需额外补充。(2)儿童及青少年(1~18岁)。推荐剂量:AAP和欧洲儿科胃肠病学、肝病学和营养学会(ESPGHAN)建议:600 IU/天(15μg)。肥胖儿童或维生素D缺乏者可能需要更高剂量(1000~2000 IU/天)。注意事项:鼓励户外活动(每日10~15分钟阳光暴露),但需平衡防晒与维生素D合成。饮食来源:强化牛奶、鱼类(三文鱼、沙丁鱼)、蛋黄等。(3)孕产妇(妊娠期及哺乳期)。推荐剂量: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建议:600 IU/天(15μg),但许多专家推荐1000~2000 IU/天,尤其是高风险缺乏者。哺乳期女性:若婴儿纯母乳喂养,母亲需补充4000~6400 IU/天,或婴儿直接补充400 IU/天。临床监测:妊娠期可检测血清25(OH)D水平,理想值应≥30 ng/mL(75 nmol/L)。严重缺乏者(<20 ng/mL)可能需短期高剂量治疗(如每周50,000 IU维生素D2,持续6~8周)。(4)成人及老年人。推荐剂量:19~70岁:600 IU/天(15μg)。70岁:800 IU/天(20μg),因皮肤合成能力下降。特殊人群:骨质疏松患者:联合钙剂(1200 mg/天)和维生素D(800~2000 IU/天)。慢性肾病者:需活性维生素D(骨化三醇)治疗,普通补充剂无效。
4.维生素D的合理补充策略
(1)优先检测血清25(OH)D水平:理想范围:30~50 ng/mL(75~125 nmol/L)。<20 ng/mL为缺乏,需强化补充;20~30 ng/mL为不足,建议调整剂量。(2)选择合适剂型:维生素D3(胆钙化醇)比D2(麦角钙化醇)生物利用度更高,维持时间更长。(3)避免过量风险:长期超量(>4000 IU/天)可能导致高钙血症、肾结石等。上限剂量:婴儿1000 IU/天,儿童3000 IU/天,成人4000 IU/天。(4)综合补充途径:适度晒太阳(每周2~3次,面部及手臂暴露10~30分钟)。饮食摄入:富含脂肪的鱼类、强化乳制品、蘑菇(紫外线照射后含D2)。
5.结语
维生素D在生命各阶段均至关重要,科学补充需结合年龄、生理状态及个体风险。医护人员应加强宣教,指导合理补充,同时避免不足或过量。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明确维生素D在非骨骼健康领域的作用,以优化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