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穿刺活检是明确肺部病变性质的关键检查,但很多人因担心操作风险而焦虑。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能大幅降低并发症风险,让检查更顺利。本文详细解读肺穿刺活检的术前术后注意事项,帮你轻松应对。
1.术前准备:这些事一定要提前做好
肺穿刺活检虽为微创操作,但术前准备直接影响安全性和成功率,需从身体状态、信息沟通、操作配合三方面入手。
(1)完善检查,评估身体条件。基础检查不可少:术前需完成血常规(看是否贫血、血小板是否正常)、凝血功能(如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判断出血风险)、心电图(排查严重心脏病)。影像确认病变细节:通过胸部CT或超声明确结节位置、大小、与周围血管/气管的关系,医生会据此规划穿刺路径(避开大血管、气管等危险区域),确保精准取样。(2)调整用药与饮食。停药注意:若长期服用抗凝药(如阿司匹林、华法林、氯吡格雷)或活血中药(如丹参、三七),需提前告知医生。这类药物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通常需在术前3~7天停药(具体遵医嘱,不可自行停药);服用降压药、降糖药等慢性病药物,一般可正常服用。饮食准备:穿刺前无需空腹,可正 常进食清淡食物(避免过饱,以防操作时不适);若穿刺时间安排在上午,早餐宜少量易消化(如粥、面包),避免辛辣、油腻食物。(3)心理准备与配合训练。了解流程,减少焦虑:与医生充分沟通,明确穿刺目的、大致过程(如定位、局部麻醉、穿刺取样)、可能的不适(如麻醉时轻微胀痛、穿刺时胸壁压迫感),避免因未知而紧张。练习屏气动作:穿刺时肺部移动可能导致定位偏差,需配合医生练习“屏气”(深吸气后屏住呼吸,保持5~10秒),术前可对着钟表反复练习,确保术中能稳定配合。去除干扰物品:穿刺当天穿宽松、易穿脱的衣物,去除项链、玉佩等颈部饰品;若有义齿(假牙),需提前取下(防止操作时脱落误吸)。
2.术后护理:穿刺后并非“万事大吉”
科学护理能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术后观察期:1~2小时内严格制动。卧床休息:穿刺后需在观察室平卧1~2小时,保持穿刺侧手臂自然放置,避免抬头、起身、咳嗽等动作(防止肺部活动牵拉穿刺点,诱发出血或气胸)。症状监测:医护人员会观察血压、呼吸,听诊肺部;自己需留意是否有胸闷、胸痛(可能是气胸)、咯血或痰中带血(可能是肺 内出血)、穿刺点渗血(局部纱布渗湿),若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告知医生。复查影像:观察期结束前,通常需复查胸部CT或胸片,确认是否有气胸、出血等并发症,无异常方可离开。(2)24小时内:避免增加肺部负担。活动限制:24小时内不做剧烈运动(如跑步、爬楼梯、搬重物),不做扩胸运动、深呼吸、用力咳嗽(若有痰需轻咳);避免弯腰、低头捡东西,防止胸压升高。刺点护理:保持穿刺点纱布清洁干燥,24小时内不洗澡(可擦身,避开穿刺部位),若纱布渗血,用干净毛巾轻压止血并及时就医;24小时后可取下纱布,观察穿刺点是否有红肿、疼痛(感染迹象)。饮食与用药:术后可正常饮食,多喝水(促进代谢),避免饮酒(可能加重出血风险);之前停用的抗凝药,需遵医嘱恢复服用(不可自行提前吃)。(3)24小时后:逐步恢复,警惕延迟并发症。活动循序渐进:24小时后可缓慢散步,但1周内仍避免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若为体力劳动者,建议休息3~5天再复工。关注延迟症状: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延迟性气胸(穿刺后数小时至1天内发生),表现为活动后胸闷、气短,若出现此类症状,需立即就医拍胸片;痰中带血若持续超过2天,或血量增多(如整口咯血),也需及时就诊。拿取 病理报告:穿刺病理报告常需3~5天(复杂病例可能延长),拿到后及时复诊,医生会根据结果制定下一步方案。
3.常见误区澄清
误区1:术后咳嗽必须忍住。错,轻微咳嗽无需强忍(过度憋气反而增加胸压),但需避免用力剧咳;若咳嗽频繁,可告知医生,必要时用止咳药。误区2:术后发烧是感染,必须用抗生素。不一定,术后1~2天内低热(<38℃)可能是机体对穿刺的正常反应,多喝水、休息即可缓解;若体温>38.5℃且持续超过2天,或伴穿刺点红肿疼痛,可能是感染,需就医处理。误区3:穿刺后痰中带血就是大出血。多数情况下,痰中带血丝或少量鲜血是穿刺时毛细血管损伤所致,1~2天会自行消失;若出现整口咯血、血块,或血痰量逐渐增多,才是异常情况,需紧急就医。
4.结语:肺穿刺活检的安全性与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密切相关
术前做好检查、调整用药、配合训练,术后严格遵守观察和活动要求,就能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记住,这项检查的目的是明确诊断,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才能让检查既安全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