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健康关注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到体检队伍中,但当发现体检报告中出现“肺结节”三个字时,不少人会惊慌,“怎么突然长结节了”“是不是肺癌”“我要怎么办”。
其实不必惊慌,本文教你如何科学管理肺结节。
1.稳定心态,科学认识肺结节
肺结节不等于肺癌,据统计,体检发现肺结节病例中95%为良性。肺结节是指肺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光、CT等)中发现的直径≤3厘米圆形或类圆形阴影。肺结节不等于疾病,只是描述肺内部的一种情况,它可能是肺部曾经感染过留下的疤痕,例如肺炎、肺结核痊愈后,也可能是良性的肿瘤,像错构瘤、炎性假瘤等,通常不影响健康。
2.细数危险因素,科学完成肺癌自我初筛
近年来肺癌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我国目前将40岁以上且符合以下任意一项者归为肺癌高危人群:吸烟包年数≥20包年,包括曾经吸烟≥20包年,但 戒烟不足15年。注:吸烟包年数=每天吸烟的包数(每包20支)×吸烟年数;与吸烟人群共同生活或同室工作≥20年;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曾患肺结核;长期(≥1年)职业暴露于石棉、氡、铍、铬、镉、镍、硅、煤烟和煤烟尘等有害物质;有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确诊肺癌。
如果你不属于上述情况,那结节良性概率更高。但如果你和家人符合其中情况,那建议尽快完成一次CT检查。
3.专业评估:肺结节良恶性的判断
肺结节良恶性判断较复杂,需听取医生专业评估,不要断章取义、自己吓自己。发现肺结节后,尽快带着检查报告到呼吸科、胸外科或肿瘤科就诊。医生会综合年龄、吸烟史、家族病史、职业暴露史及结节特征(如大小:直径越大,恶性概率越高;形态:不规则形态、有毛刺或分叶者恶性概率较高;密度:磨玻璃样或混合磨玻璃样结节需特别关注,可能是早期肺癌的表现;位置:近胸膜的结节需警惕),以及既往病史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如果医生判断肺结节良性可能性大,会建议定期复查CT观察结节变化。复查的时间间隔根据结节的具体情况而定,如直径<6毫米的纯磨玻璃结节,每12个月复查一次;直径6~8毫米的纯磨玻璃结节,每6个月复查一次;直径>8毫米的混合磨玻璃结节,每3个月复查一次。如果医生怀疑结节有恶性倾向,可能建议增强CT、穿刺活检等进一步检查,以便明确结节的性质。
4.切勿讳疾忌医,定期复查很重要
体检发现的肺结节只是一个影像学的描述,并非确诊,对于无法确定判断良恶性或暂时判定为良性的肺结节,定期复查是关键。很多小的结节影像学特征不明确,医生需要在系统的随访中,前后对比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位置等变化情况,同时结合是否存在高危因素,来做出最后的判断。所以,严格按照医生规定的时间进行胸部CT复查,切不可因为没有症状就忽视复查。
5.积极调整生活方式
无论肺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倾向,调 整生活方式都有益处。首先要戒烟,吸烟是导致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而戒烟可以显著降低肺癌的发生率,即使已经发现肺结节,戒烟也能减少结节恶化的风险。其次,避免接触二手烟、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以及有害的化学物质和粉尘等。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可使用空气净化器等设备。再者,坚持适量的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能够增强体质,提高肺部功能。还要注意饮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例如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富含维生素E的坚果、富含β-胡萝卜素的胡萝卜和南瓜等,少吃油腻、辛辣、腌制食品,控制体重,避免过度肥胖给肺部带来负担。
发现长了肺结节,不要盲目恐惧和焦虑,通过冷静对待、了解结节信息、咨询医生、调整生活方式以及定期复查等一系列科学正确的做法,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自己的健康,即使面对可能的疾病风险,也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