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在正常活动时突然呼吸困难,喘息不止,甚至连说话都变得困难。这很可能就是支气管哮喘在作祟。支气管哮喘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气道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规范治疗是应对它的关键,能为患者的健康呼吸保驾护航。1.支气管哮喘的“庐山真面目”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涉及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的易感性,如果家族中有哮喘患者那么其他家庭成员患哮喘的风险就会增加。而环境因素则像是一个个“导火索”,常见的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皮屑等,以及呼吸道感染、空气污染、气候变化、运动、情绪波动等,都可能诱发哮喘发作。
哮喘发作时,患者的气道会出现一系列变化。气道平滑肌收缩,使得气道内径变窄,同时气道黏膜肿胀,黏液分泌增多进一步堵塞气道。这就好比一条原本畅通的道路,突然被各种障碍物堵住,导致气流无法正常通过,从而引发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轻可重,严重发作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2.不规范治疗的“陷阱”
许多支气管哮喘患者由于对疾病认识不足或治疗方法不当,常常陷入不规范治疗的“陷阱”。一些患者在症状缓解后就自行停药,觉得病已经好了,不需要再用药了。然而,哮喘是一种慢性疾病,气道的慢性炎症并不会因为症状的暂时消失而完全消除。一旦自行停药,炎症很可能会再次活跃,导致哮喘频繁发作,病悄逐渐加重。
还有部分患者滥用药物,比如长期大量使用缓解症状的药物,而不重视控制气道慢性炎症的药物。这种做法虽然能暂时缓解症状,但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病情,反而可能掩盖病情的进展,使气道炎症持续存在,肺功能不断下降。长期不规范治疗还可能引发各种并发症,如肺气肿、肺心病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3.规范治疗的“路线图”
(1)药物治疗:这是规范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核心部分。药物分为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2)控制药物:需要长期规律使用,以控制气道慢性炎症,预防哮喘发作。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最常用的控制药物,如布地奈德、氟替卡松等。它们直接作用于气道,能有效减轻炎症反应,且全身副作用相对较小。白三烯调节剂,像孟鲁司特钠,通过调节白三烯的活性,抑制气道炎症和痉挛,也是常用的控制药物之一。(3)缓解药物:在哮喘发作时使用,能快速缓解症状。短效B: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能迅速舒张气道平滑肌让患者快速恢复正常呼吸。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通过阻断胆碱能神经对气道平滑肌的收缩作用,起到舒张气道的效果,同样可作为缓解药物。(4)定期复诊:患者应定期前往医院复诊,这是规范治疗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控制情况、肺功能检查结果等,调整治疗方案。一般每3-6个月复诊一次,如果病情不稳定,则需要更频繁地复诊。通过复诊,医生可以及时发现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确保治疗方案始终适合患者的病情。(5)自我管理:患者的自我管理在规范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要学会正确使用吸入装置,确保药物能有效到达气道。同时,要了解哮喘的诱发因素,并尽量避免接触。比如,在花粉传播的季节减少外出,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以减少尘螨滋生等。患者还可以通过峰流速仪进行自我监测,每天早晚测量并记录峰流速值,了解自己的肺功能变化。如果峰流速值明显下降,提示哮喘病情可能加重,需要及时就医。
4.特殊情况的规范应对
(1)哮喘急性发作:当哮喘急性发作时,患者要保持冷静,立即使用缓解药物。如果症状在15~30分钟内没有缓解,必须尽快就医。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患者应采取半卧位或坐位,以利于呼吸。(2)特殊人群:对于妊娠期哮喘患者,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既要控制哮喘症状,又要确保胎儿的安全。在医生的指导下,可继续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控制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儿童哮喘患者的治疗也有其特殊性,用药的剂量和种类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进行调整,同时要注重对儿童家长的教育,确保家长能正确帮助孩子用药和进行日常管理。
支气管哮喘虽然无法完全根治,但通过规范的治疗和管理,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症状,减少发作次数,提高生活质量,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希望广大患者能够重视规范治疗,积极与医生配合,为自己的健康呼吸筑牢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