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orders)是指由心理因素(如长期压力、焦虑、抑郁等)引发或加重的躯体疾病,如高血压、消化性溃疡、偏头痛、湿疹等。这类患者往往因躯体症状就诊,而情绪问题却被忽视,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常常是第一个接触患者的人,若能敏锐识别患者的“隐形”焦虑抑郁信号,就能更早干预,提高康复效果。本文将探讨心身疾病患者的情绪特点、识别方法及护理策略,帮助医护人员和家属更好地发现并应对患者的心理需求。
1. 心身疾病与情绪问题的关系
(1)什么是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并非“假病”,而是真实存在的躯体疾病,但其发生、发展或恶化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常见的心身疾病包括:心血管系统:高血压、冠心病。消化系统: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神经系统: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皮肤系统:湿疹、牛皮癣。内分泌系 统: 糖尿 病、 甲 状 腺 功能 异 常。(2)焦虑抑郁如何影响躯体健康?长期焦虑、抑郁会通过以下机制影响身体:自主神经紊乱: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胃肠功能素乱。内分泌失调:压力激素(如皮质醇)长期升高,影响免疫和代谢功能。肌肉紧张:长期焦虑导致肌肉无法放松,引发慢性疼痛(如颈肩痛、腰背痛)。(3)为什么心身疾病患者的悄绪问题容易被忽视?患者否认心理问题:更关注身体症状,认为“我只是身体不好不是心理问题”。医生侧重躯体治疗:部分医生更关注化验指标,忽视情绪评估社会偏见:患者担心被贴上“心理疾病标签,不愿主动提及情绪困扰。
2.如何识别心身疾病患者的"隐形焦虑抑郁信号?
(1)驱体症状背后的情绪线索。许多焦虑抑郁患者不会直接表达情绪问题,而是通过驱体症状传递信号,护理人员需关注以下表现:①非特异性躯体不适。反复就医却查无实因:如长期头晕、乏力、胸闷,但检查结果正常。疼痛位置多变:今天头痛,明天背痛,疼痛部位不固定。睡眠问题:入睡困难、早醒、多梦,或睡眠浅、醒后仍疲惫。②消化系统异常。功能性胃肠问题:如食欲骤减或暴食、反复胃胀、腹泻或便秘。恶心或吞咽困难:无器质性病变,但总感觉喉咙有异物感。③心血管症状。心慌、胸闷:类似心脏病发作,但心电图正常。血压波动大:尤其在情绪激动时明显升高。(2)行为与情绪表现。除了躯体症状,患者的日常行为也可能暗示焦虑抑郁:①情绪变化。易怒或情绪低落:小事发脾气,或长时间沉默寡言。过度担忧:对健康极度关注,反复询问“我的病会不会恶化?”兴趣减退:对原本喜欢的事情失去热情,社交减少。②认知功能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如忘记医嘱、反应迟钝。决策困难:即使小事也犹豫不决,依赖他人做决定。③异常行为模式。反复检查身体:如频繁测血压、照镜子看皮肤变化。回避社交:拒绝参加聚会,甚至不愿出门。依赖药物或酒精:试图通过镇静剂、酒精缓解焦虑。(3)语言与非语言信号。护理人员可通过患者的语言和微表情发现隐藏情绪:语言特点:“我总是好不了”(无助感 )“没人理解我的痛苦"(孤独感)“我是不是得了绝症?”(灾难化思维)。非语言信号:眼神回避、表情僵硬;坐立不安,手指不停搓动;说话语速极快或缓慢无力。3.护理中的情绪识别技巧(1)建立信任关系。耐心倾听:不打断患者,用点头、眼神交流表示理解。共情回应:如“听起来您最近很辛苦,能多说说吗?”(2)使用标准化评估工具。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适用于初步筛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简单有效。(3)观察日常细节。饮食与睡眠记录:突然的食欲改变或失眠可能是情绪问题信号。服药依从性:抑郁患者可能忘记吃药或过量服用。(4)家属沟通协作。询问家属观察到的变化:如“您觉得他/她最近和以前有什么不同?”指导家屈支持技巧:避免说“别想太多”而是鼓励患者表达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