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29日 星期五
眼皮总“偷懒”?警惕这种会“累”的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作者: 罗文静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布时间:2025-05-23 11:14:07636次浏览[发表证书]

“最近总觉得眼皮抬不起来,看东西重影,是不是老花眼加重了?”生活中,不少人出现这类症状会先联想到视力问题,却不知这可能是一种神经肌肉系统疾病的信号——重症肌无力(MG)。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MG虽不常见,却会悄悄影响全身肌肉功能。让我们一起了解如何识别和应对它。

1.肌肉也会“闹脾气”:认识重症肌无力

MG是一种由自身抗体介导的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疾病。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体内的免疫系统“认错了人”,产生了错误攻击自身神经肌肉接头的抗体,导致信号传递“堵车”,肌肉接收不到大脑的指令,从而出现无力症状。这种疾病最典型的特点是波动性无力和晨轻暮重——早上起床时症状较轻,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又能缓解。眼外肌最容易中招,80%以上患者第一次症状就是眼皮下垂或看东西重影。随着病情发展,面部肌肉、咽喉肌、四肢肌肉都可能受累,出现闭眼无力、咀嚼困难、说话含糊、饮水呛咳、抬手梳头 费劲等情况。严重时呼吸肌受累还会导致呼吸困难,出现危险的肌无力危象。MG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我国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占比高达50%,且多以眼肌症状为主,而成人患者中,30岁和50岁左右是两个发病高峰。

2.科学分型:给疾病“画个像”

为了更精准地诊治,医生会根据症状严重程度给MG“分型”。目前采用的是美国MG基金会(MGFA)分型,从Ⅰ型到Ⅴ型逐渐加重:

Ⅰ型:只有眼肌无力,可能伴有闭眼无力,其他肌肉正常;Ⅱ型:除眼肌外,其他肌群轻度无力,又分主要累及四肢肌(a)和主要累及咽喉肌、呼吸肌(b);Ⅲ型、Ⅳ型:分别对应中重度全身无力,症状更严重;Ⅴ型:需要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是最危急的情况。

此外,根据血清中抗体类型和临床特点,还能分为不同亚组,比如眼肌型、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阳性全身型、MuSK抗体阳性型等。这些分类就像给疾病“画了像”,能帮助医生制定个性化治 疗方案。

3.确诊之路:多项检查来帮忙

如果出现疑似症状,医生会通过一系列检查来确诊。首先是新斯的明试验:注射药物后观察肌肉无力是否改善,计算相对评分来判断结果。其次是电生理检查,比如重复神经电刺激,通过低频电流刺激神经,看肌肉反应是否正常。此外还有血清抗体检测,比如AChR抗体在85%~90%的全身型患者中能查到,还有MuSK抗体、LRP4抗体等。

另外,约80%患者存在胸腺增生或胸腺瘤,胸部CT检查必不可少。MG症状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比如眼睑痉挛、脑干病变、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等,需要仔细鉴别。

4.治疗有方:多种手段控制病情

通过规范治疗,大部分患者能获得良好控制。治疗方法有:

1)胆碱酯酶抑制剂:是基础用药,最常用的是溴吡斯的明,能缓解肌肉无力症状。(2)免疫抑制剂:是控制病情的关键,包括激素和他克莫司等。激素能快速改善 症状,但要注意早期可能出现短暂加重,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他克莫司等药物则能降低复发风险。(3)新型生物制剂:对于难治性患者可以选择如艾加莫德、依库珠单抗等药物,效果显著但价格较高。(4)胸腺切除手术:对合并胸腺瘤的患者应尽早进行,部分非胸腺瘤患者也可能从手术中获益。当出现肌无力危象等紧急情况时,可采用血浆置换等手段快速缓解症状。

5.生活指南:细节决定康复质量

生活中患者要避免过度劳累、受凉、情绪波动。某些药物可能加重病情,比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部分抗心律失常药等,使用前一定要咨询医生。儿童患者治疗上尽量采用最低有效剂量的药物,减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妊娠期患者避免使用有致畸性的药物,分娩后要密切观察新生儿是否出现短暂性肌无力。

MG虽然复杂,但可治可控。早发现、早诊断、规范治疗,大多数患者都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如果身边有人出现“晨轻暮重”的肌肉无力,别忽视,及时就医或许就能抓住最佳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