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导管为长期治疗患者提供了便捷的给药通道,但居家期间的规范维护是避免感染、堵塞等并发症的关键。
掌握这些实用技巧,能让导管安全“服役”。
1.穿刺点护理:严防感染的第一道关
(1)日常观察:每日查看穿刺点及周围皮肤,若出现红肿、渗液、疼痛或皮温升高等异常,立即联系医护人员。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需增加观察频次,因其感染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2)清洁消毒:更换敷料时,先用生理盐水棉签轻柔擦拭穿刺点及导管根部,再用碘伏棉签以穿刺点为中心,顺时针、逆时针交替螺旋式消毒,范围直径至少8厘米,待碘伏完全干燥(约30秒)后再贴新敷料。消毒时需“由内向外”,避免反复擦拭造成污染。(3)敷料更换:透明敷料每周更换1~2次,若出现松动、污染或渗血需立即更换;使用无菌纱布时需每48小时更换一次,更换时动作轻柔,避免牵拉导管。拆除旧敷料时应顺着导管方向缓慢撕下,防止导管被意外带出。
2.冲管与封管:保持导管通畅的核心
(1)冲管时机:每次输液结束后、给药前后、输注血液或血制品后,必须冲管;治疗暂停期间,每周冲管1~2次。输注粘稠药物(如脂肪乳、白蛋白)后,需立即冲管以防残留堵塞导管。(2)冲管方法:使用10毫升及以上注射器,以脉冲式手法推注生理盐水(即推一下停一下),冲管液量应为导管容积的2倍(如导管容积1.5毫升,需冲管3毫升以上)。禁止使用小于10毫升的注射器,以免压力过大损伤导管。(3)封管技巧:采用正压封管法,当注射器内剩余0.5~1毫升封管液时,边推液边缓慢拔出注射器,确保导管内充满封管液;肝素盐水封管仅用于特定导管,需严格遵医嘱掌握浓度(通常10~100单位/毫升),有出血倾向者禁用肝素封管。
3.导管保护:避免意外脱落与损伤
(1)活动限制:日常活动时避免导管侧手臂过度弯曲、提重物(不超过5公斤)或剧烈运动,穿脱衣物时先穿导管侧衣袖,后脱该侧衣袖,防止导管被牵拉。睡觉时尽量避免压迫导管侧肢体,可垫软枕保持舒适体位。(2)洗澡防护:洗澡时需用防水保护套严密包裹导管及敷料,避 免浸湿;若不慎沾水,立即用干毛巾擦干,并用碘伏消毒后更换新敷料。建议采用淋浴而非盆浴,洗澡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减少敷料受潮风险。(3)导管固定:若发现导管外移或内缩,切勿自行推送或拔出,立即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联系医护人员处理。外出时可使用导管保护套或弹力绷带轻轻缠绕(勿过紧),防止意外勾挂。
4.并发症应急处理:关键时刻的应对措施
(1)导管堵塞:推注药液时若感觉阻力增大,切勿暴力冲管,可尝试回抽少量血液(若能抽出,说明导管通畅),若回抽困难,立即停止操作并联系医院。禁止向堵塞的导管内注射药物,以免形成栓子。(2)渗血渗液:穿刺点少量渗血时,用无菌纱布轻压10~15分钟止血,避免揉搓;渗液较多时,更换敷料并观察是否有导管移位。穿刺后24小时内轻微渗血属正常现象,可增加敷料厚度但无需频繁更换。(3)疑似感染:若出现发热(体温≥38℃)且无其他明确感染源,或穿刺点出现脓性分泌物,需及时就医,切勿自行使用抗生素。就医时需携带导管维护记录,便于医生快速判断感染原因。
5.日常记录与随访:全程监控导管状态
(1)建立维护日志:记录每次冲管、封管时间,敷料更换情况,以及穿刺点有无异常,便于医护人员评估导管状态。日志中需注明使用的冲管液类型、剂量及操作人,确保追溯性。(2)定期随访:按照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包括导管功能评估、胸片检查(中心静脉导管)等,切勿因“无不适”而忽视随访。长期留置导管者,建议每1~3个月做一次导管尖端培养,早期发现潜在感染。(3)物品准备:居家需备齐无菌注射器、生理盐水、碘伏、无菌敷料等维护用品,确保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封后的无菌物品需标注日期,24小时内未使用需丢弃。存放时注意区分“清洁区”与“污染区”,避免维护用品被污染。
静脉导管居家维护的核心是“无菌、规范、细心”。患者及家属需严格遵循操作流程,接受专业培训后再独立操作,遇到疑问及时联系医疗团队,才能最大限度降低风险,让导管真正成为安全的治疗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