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29日 星期五
食管反流总是烧心?教你分清“反酸”与“胃炎”

作者:侯永煜

旺苍县黄洋镇卫生院 发布时间:2025-05-23 09:38:53700次浏览[发表证书]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经历“烧心”“反酸”或“胃胀不适”等症状,却常常把它们一概而论为“胃不好”。其实,这些症状可能源于不同的疾病,最常见的就是胃食管反流与胃炎。二者虽有部分相似表现,但病因和处理方式却大不相同。本文将带你科学区分“反酸”与“胃炎”,帮你找准问题根源,做到早预防、早改善。

1.什么是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是指胃内容物(主要是胃酸)反流入食管,引起一系列不适症状的常见消化系统疾病。正常情况下,胃与食管之间有一道“阀门”——下食管括约肌,它能防止胃酸逆流。

2.什么是胃炎

胃炎是指胃黏膜发生炎症、充血或糜烂的病理状态,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其成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饮酒、滥用止痛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精神压力大以及不规律饮食等。患者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胃胀、食欲不振、恶心、嗳气等症状。慢性胃炎长期无明显症状,但仍会对胃功能造成损害。

3.胃食管反流vs胃炎的对比

虽然胃食管反流与胃炎都属于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且部分症状如胃胀、恶心、反酸等存在重叠,但两者在发病机制、症状表现、诱因及治疗策略上有明显不同。

胃食管反流的核心问题在于胃酸等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主要表现为烧心(胸骨后灼热感)、频繁反酸、夜间咳嗽、喉咙异物感等,其发作常与体位、进食时间密切相关,平躺或饭后过饱时尤为明显。而胃炎则是由于胃黏膜受到感染、药物或饮食等因素刺激,引起的炎性反应,典型症状包括上腹隐痛、胃胀、食欲减退、嗳气、甚至呕吐,进食辛辣、油腻食物后容易加重。两者的疼痛部位也有所不同:胃炎多位于上腹部正中或偏左,而胃食管反流的烧心感常位于胸骨后方,甚至向喉咙放射。此外,从病理机制来看,胃炎是黏膜的炎性病变,治疗重在抑制炎症和修复黏膜;而胃食管反流则是括约肌功能障碍或胃酸分泌异常所致,更注重减少胃酸刺激和改善食管屏障功能。临床上,两种疾病都可通过胃镜检查明确诊断,但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其区别有助于更早识别疾病性质,及时干预,避免病情迁延或误治。

4.如何判断自己属于哪种?

判断自己是胃食管反流还是胃炎,关键在于观察症状特点和诱发规律。①若你常在饭后或夜间平躺时感到胸口灼热、频繁反酸,甚至伴有咳嗽、咽喉不适,这更可能是胃食管反流;②若你经常上腹隐痛、胃胀、饭后饱胀明显、食欲不振,尤其在进食辛辣、油腻或空腹时症状加重,则更可能是胃炎。③长期饮酒、精神紧张、滥用止痛药的人更易患胃炎,而常暴饮暴食、肥胖或爱吃夜宵的人则更易诱发胃食管反流。最终确诊仍需依靠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或24小时食管pH监测等医学手段,因此如症状反复或明显影响生活,应及时就医,以明确病因、对症治疗。

5.生活干预建议

1)胃食管反流患者的生活干预建议。对于胃食管反流患者来说,生活方式的调整至关重要。首要原则是少食多餐,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食物增加胃内压力,尤其要控制晚餐分量,并避免餐后立即躺下或剧烈活动,以减少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的风险。饮食上,应尽量避免咖啡、浓茶、酒精、巧克力、薄荷、高脂肪食物等,它们可能松弛下食管括约肌,加重反流。此外,睡觉时将床头垫高15~20厘米,有助于重力抑制夜间胃酸反流,是非药物干预中非常有效的措施。。

2)胃炎患者的生活干预建议。胃炎的管理重在保护胃黏膜,避免炎症加剧。首先应远离辛辣、油炸、生冷等刺激性食物,饮食以清淡、温热、易消化为宜,规律三餐、避免暴饮暴食。特别是慢性胃炎患者,应定期筛查幽门螺杆菌,这是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用药方面,需严格遵医嘱使用药物,尤其应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以免破坏胃黏膜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