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全球主要健康威胁之一,早期发现对提高生存率至关重要。在癌症筛查中,医学检验科的“肿瘤标志物”检测发挥着关键作用。肿瘤标志物是肿瘤细胞或机体反应产生的特殊物质,可在血液、体液中检测到。它们虽不能单独确诊癌症,但能辅助筛查、评估疗效和监测复发。
1.什么是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通常是一些蛋白质、糖类、酶、激素或基因突变产物,它们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往往高于正常细胞。根据其来源和功能,肿瘤标志物可分为以下几类:(1)蛋白质类标志物。这类标志物是最常见的,包括:甲胎蛋白(AFP):常用于肝癌和生殖细胞肿瘤的筛查。癌胚抗原(CEA):与结直肠癌、胃癌、肺癌等多种癌症相关。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用于前列腺癌的筛查和监测。CA125:主要用于卵巢癌的检测。CA19-9:与胰腺癌、胆管癌等消化道肿瘤相关。(2)激素类标志物。某些肿瘤会分泌异常激素,例如: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在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如绒毛膜癌)中升高。降钙素(Calcitonin):甲状腺髓样癌的标志物。(3)酶类标志物。肿瘤细胞可能释放某些酶,如: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小细胞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相关。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曾用于前列腺癌检测,现已被PSA取代。(4)基因类标志物。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突变也被用于癌症风险评估和靶向治疗指导。
2.肿瘤标志物如何检测?
检验科主要通过血液、尿液、组织活检等样本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常用技术包括:(1)免疫分析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利用抗体与标志物结合,通过酶促反应显色定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灵敏度高,适用于PSA、CA125等标志物的检测。放射免疫分析(RIA):早期常用,但因放射性污染问题逐渐被淘汰。(2)分子生物学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肿瘤相关基因突变或融合基因(如BCR-ABL)。荧光原位杂交(FISH):用于HER2基因扩增检测(乳腺癌靶向治疗指导)。(3)质谱技术。近年来,质谱技术(如LC-MS/MS)因其高特异性被用于某些低丰度标志物的检测。
3.肿瘤标志物在癌症筛查中的应用
(1)早期筛查。部分肿瘤标志物可用于高危人群的筛查,例如:PSA检测:50岁以上男性前列腺癌筛查。AFP联合超声:肝硬化患者肝癌筛查。CA125+经阴道超声:卵巢癌高风险女性筛查。然而,由于肿瘤标志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单独使用易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因此通常需要结合影像学(如CT、MRI)或病理活检。(2)辅助诊断。当患者出现疑似癌症症状时,肿瘤标志物可提供参考:CEA升高+便血→可能提示结直肠癌。CA19-9升高+黄疸→需排查胰腺癌。(3)疗效监测。肿瘤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可反映治疗效果:化疗后PSA下降→前列腺癌治疗有效。术后CEA持续升高→可能提示残留病灶或复发。(4)预后评估。某些标志物水平与肿瘤恶性程度相关,例如:高水平的LDH(乳酸脱氢酶)可能预示侵袭性淋巴瘤。HER2阳性乳腺癌通常更具侵袭性,但适合靶向治疗。
4.肿瘤标志物的局限性
尽管肿瘤标志物在癌症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应用仍存在以下问题:(1)敏感性不足。早期癌症可能不释放足够量的标志物,导致假阴性。例如,仅约50%的早期卵巢癌患者CA125升高。(2)特异性有限。许多标志物在良性疾病(如炎症、肝硬化)中也会升高。CEA在吸烟者中可能轻度升高,但不一定代表癌症。(3)异质性影响。同一癌症类型可能表达不同标志物(如肺癌有CEA、NSE、CYFRA21-1等多种标志物)。不同患者的标志物水平差异较大,难以设定统一临界值。因此,肿瘤标志物不能作为癌症诊断的“金标准”,必须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5.结语
肿瘤标志物是癌症筛查、诊断和治疗监测的重要工具,但其应用需谨慎。检验科通过高精度的检测技术为临床提供关键数据,而医生则需结合患者病史、影像学等综合评估。未来,随着新技术的涌现,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将更加精准,为癌症早诊早治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