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骨质疏松,许多人会认为这是老年人的“专利”,只有年纪大了才会面临骨骼变脆、容易骨折的风险。然而,近年来临床数据显示,骨质疏松的发病年龄正在逐渐降低,甚至一些年轻人也受到骨骼健康问题的困扰。作为全科医生,我经常遇到患者因腰背疼痛、身高变矮或轻微跌倒后骨折就诊,最终被诊断为骨质疏松。这一现象提醒我们:骨质疏松并非老年人的专屈疾病,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应关注骨酪健康,并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
1.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表现为骨骼脆性增加,骨折风险升高。我们的骨酪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动态平衡中:成骨细胞负责骨形成,破骨细胞负责骨吸收。年轻时,骨形成大于骨吸收,骨量逐渐增加;约 30岁左右达到值骨量;此后,随着年龄增长,骨吸收逐渐占优势,骨量开始缓慢流失。
当骨量流失到一定程度,骨骼就会变得疏松多孔,如同被虫蛀的木头,轻微外力(如跌倒、咳嗽甚至弯腰)即可导致骨折常见部位包括脊柱、髋部和腕部。
2. 骨质疏松的“非老年”高危人群
虽然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和70岁以上男性)是骨质疏松的高发群体,但以下人群同样面临较高风险:
(1)年轻女性。早绝经或卵巢早衰(40岁前绝经):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加速骨流失。过度减肥或营养不良:长期节食导致钙、维生素D 及蛋白质摄入不足。多赛卵巢综合征(PCOS):部分患者骨密度低于正常水平。(2)长期服用某些药物者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长期使用会抑制成骨细胞活性。抗抑郁药(SSRIS):部分研究提示可能增加骨折风险。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长期使用影响钙吸收。(3)慢性疾病患者。糖尿病:高血糖环境可能损害骨质量。甲亢或甲旁亢:甲状腺激素过高加速骨代谢。慢性肾病:钙磷代谢素乱影响骨骼健康。(4)生活方式不健康者。缺乏运动:久坐、卧床等导致骨酪缺乏力学刺激。吸烟、酗酒:烟草和酒精直接损害成骨细胞。咖啡因过量:每日超过3杯咖啡可能增加钙流失。
3.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
早期骨质疏松常无任何症状,因此被称为“沉默的疾病”。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以下表现:疼痛:腰背酸痛,久站久坐后加重。身高变矮、驼背:脊椎压缩性骨折导致脊柱变形。轻微外力后骨折:如跌倒后髋部骨折、打喷嚏后肋骨骨折等。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患者直到发生骨折才被确诊,此时骨量已严重流失,治疗难度加大。因此,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
4. 骨质疏松的防治策略
防治骨质疏松需采取“三位一体”策略:营养+运动+药物(必要时)。(1)营养:筑牢骨骼“地基”。钙:成人每日需 800~1200mg,优先从饮食中获取(牛奶、豆制品、深绿色蔬菜)。维生素D:每日600~800IU,晒太阳(10~15分钟/天)或补充剂。蛋白质:适量摄入(1~1.2g/kg 体重),避免过量(增加钙排泄)。(2)运动:给骨骼“施加压力”。负重运动:快走、慢跑、跳舞等刺激骨形成。抗阻训练:哑铃、弹力带增强肌肉力量,保护骨骼。平衡训练:太极拳、瑜伽降低跌倒风险。(3)药物干预:必要时“踩刹车”。若骨密度检查提示骨质疏松(T 值<-2.5)或巳发生脆性骨折,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基础药物:钙剂+维生素D(所有患者必备)。抗骨吸收药:双膦酸盐(如阿仑膦酸钠)雌激素(适用于绝经早期女性)。促骨形成药:甲状旁腺素类似物(特立帕肽)。
5.全科医生的特别提醒
(1)从年轻时存“骨本”:峰值骨量越高,老年后骨质疏松风险越低。(2)别忽视“小症状”:长期腰背痛、身高缩短建议尽早就诊。(3)避免过度防晒:每天适度晒太阳帮助合成维生素D。(4)慎用“偏方”:骨头汤含钙极少,且脂肪过高,不推荐作为补钙手段。
6.结语
骨质疏松的防治是一场“终身战役”并非等到年老才行动。无论是青少年、中年人还是老年人,都应从今天开始关注骨骼健康,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降低风险。记住:强健的骨骼,是支撑一生活力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