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7月31日 星期四
胰岛素打了会成瘾?关于糖尿病用药的 5 个常见误区

作者: 严敏

蓬安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内科发布时间:2025-05-09 14:39:30943次浏览[发表证书]

在社区医院的糖尿病咨询门诊,65岁的张阿姨拿着胰岛素笔犹豫不决:“医生,听说打了胰岛素就再也停不下来,跟吸毒一样会上瘾,是真的吗?”这样的疑问,几乎每天都在临床诊室里上演。糖尿病作为一种高发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我国患者已超过1.4亿,但公众对其用药知识的认知仍存在诸多盲区。本文将逐一破解最常见的5个用药误区,帮助糖友科学管理疾病。

误区一:胰岛素打了就会成瘾

“成瘾”说法源于对胰岛素作用的误解。胰岛素是人体胰腺自身分泌的激素,就像钥匙一样打开细胞大门,让葡萄糖进入细胞提供能量。糖尿病患者要么胰岛素分泌不足(1型糖尿病),要么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2型糖尿病),补充外源性胰岛素只是替代或补充体内的不足。

临床上,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急剧升高时,短期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待胰岛功能恢复后可换回口服药。就像近视患者戴眼镜矫正视力,不会因为戴了眼镜就“依赖”眼镜。所谓“停不下来”,往往是病情需要长期补充,而非药物成瘾。相反,拖延使用胰岛素可能导致胰岛功能加速衰退,增加并发症风险。

误区二:血糖正常就可以停药

“我最近血糖都在5~6之间,药是不是可以停了?”这是糖友达标后的常见想法。实际上,血糖正常是药物、饮食、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经治愈。糖尿病作为慢性进展性疾病,胰岛功能一旦受损很难完全恢复,擅自停药会导致血糖反弹,反复波动反而加速血管和神经损伤。

正确的做法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方案。例如,通过严格生活方式干预后血糖持续达标者,可逐步减少药量直至停药,但需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多数患者则需要长期维持治疗,就像高血压患者需持续控压一样,停药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误区三:西药副作用大,中药更安全

不少患者迷信“纯中药降糖无副作用”,甚至用偏方替代正规治疗。事实上,中药在糖尿病辅助治疗中确有一定作用,如改善口渴、乏力等症状,但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某味中药能独立稳定降糖。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宣称“根治糖尿病”的中成药,可能非法添加了格列本脲等强效降糖西药,短期降糖效果显著,却会增加低血糖、肝肾功能损伤风险。

正规西药的副作用是明确且可控的,如二甲双胍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胰岛素可能导致低血糖,但这些风险可通过规范用药规避。相比之下,成分不明的“偏方”“神药”隐藏着更大安全隐患。

临床曾遇到患者服用某“降糖神药”后出现严重低血糖昏迷,检测发现其中非法添加了超量格列美脲,这种成分过量可能致命。

误区四:血糖越低越好

“我的目标是把血糖降到和年轻人一样!”这种追求极致的想法暗藏危险。血糖并非越低越好,糖尿病患者尤其要警惕低血糖风险。当血糖低于3.9mmol/L时,可能出现头晕、心慌、手抖等症状,严重时导致意识障碍、昏迷,甚至诱发心梗、脑梗。不同人群的血糖控制目标应个体化制定:普通成人空腹血糖建议4.4~7.0mmol/L,餐后2小时低于10mmol/L;老年患者或合并严重并发症者,可适当放宽至空腹8~10mmol/L,以避免低血糖危害。血糖管理就像走钢丝,平衡远比“越低越好”更重要。

误区五:打胰岛素比吃口服药效果好

“既然胰岛素是强效药,那直接打胰岛素是不是比吃药好?”这种“一步到位”的想法忽略了治疗的个体化原则。胰岛素和口服药各有适用场景: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依赖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先从生活方式干预+口服药开始,当口服药失效或存在严重并发症时,才需联合或改用胰岛素。胰岛素虽降糖效果直接,但需注射给药,可能引起体重增加、低血糖风险升高;口服药使用方便,副作用可控,更适合轻中度患者。治疗方案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适合与否”,医生会根据患者年龄、病程、肝肾功能等制定个性化方案。

糖尿病管理是一场持久战,科学用药是控制病情的核心环节。破解这些认知误区,需要我们认识到:胰岛素是生理激素而非“毒品”,血糖正常不代表可以停药,中药不能替代规范治疗,血糖并非越低越好,治疗方案需个体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