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7月31日 星期四
别让广州管圆线虫“入侵”大脑,预防护理秘籍在此

作者:刘映岚

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5-09 14:37:12613次浏览[发表证书]

1.认识广州管圆线虫病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人兽共患疾病,主要通过食物传播。这种寄生虫原本以鼠类为主要宿主,人类只是意外感染的转续宿主。但一旦感染,后果可能相当严重——寄生虫最爱入侵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引发一系列危险的症状。

淡水螺类、陆生螺类和蛞蝓是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而淡水鱼、蟹、蛙、虾等则充当转续宿主。当人类误食含有活体幼虫的这些生物时,就可能成为寄生虫的“新家”。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是这种疾病的高发区域,尤其是5月至10月螺类生长旺盛的季节,感染风险最高。

2.高危人群与典型症状

有三类人群特别容易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首先是喜欢生食螺类、鱼虾蟹类的人,这类饮食习惯大大增加了感染风险;其次是从事螺类加工处理的从业人员,他们因职业接触而面临较高风险;最后是有饮用生水习惯的人,未经处理的水中可能含有寄生虫幼虫。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为336天,平均约两周。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摄入幼虫数量及其移行路径密切相关。最常见的表现包括:持续或间歇性发热,体温常在38~39℃之间;剧烈头痛,多位于额部、颞部或枕部;恶心呕吐,初期可能呈喷射状;严重者会出现嗜睡、昏睡甚至昏迷,这是病情危重的信号。部分患者还可能感到身体特定部位异常,如烧灼感、麻木或刺痛,甚至出现暂时性面瘫或肢体麻痹。

一旦怀疑自己感染了此类疾病,要尽快就医,本病治疗包括抗寄生虫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常用药物为阿苯达唑、伊维菌素、氟苯达唑、帕苯达唑等。若寄生虫累及眼部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3.全面预防措施

1)防鼠灭鼠,切断传播源头。广州管圆线虫的主要宿主是鼠类,它们携带的虫卵会通过粪便污染环境。因此,加强防鼠、灭鼠工作至关重要。保持居住环境整洁,封堵鼠类可能进出的缝隙,避免食物残渣堆积,减少鼠类栖息地。同时,切勿 用生的螺肉喂养鸡鸭,以防它们成为间接传播媒介。只有阻断鼠类这一关键传染源,才能有效减少广州管圆线虫的传播风险。(2)拒绝生食,确保食物彻底煮熟。广州管圆线虫的幼虫常寄生在淡水螺、鱼虾、蛙类等体内。如果生食或半生食这些食物,幼虫就可能进入人体,最终侵入大脑或神经系统。因此,务必避免食用生腌蜗牛、凉拌蛞蝓等危险吃法,福寿螺、褐云玛瑙螺等必须彻底煮熟。此外,生熟食材的刀具、砧板要分开使用,避免交叉污染,确保食品安全。(3)保持个人卫生,减少接触风险。饭前便后务必用肥皂洗手,避免接触可能被幼虫污染的蜗牛、田螺或路边花草。蔬菜水果要彻底清洗,不喝生水,防止虫卵或幼虫经口进入体内。婴幼儿免疫力较弱,应避免在有蜗牛、蛞蝓出没的地面爬行,以免误触感染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寄生虫病的第一道防线。(4)加强环境卫生,减少中间宿主滋生。淡水螺类是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而鼠类是主要宿主。因此,减少蜗牛、螺类的滋生环境, 如清理积水、保持庭院干燥,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同时,加强灭鼠工作,减少鼠类密度,使广州管圆线虫失去繁殖的“基地”,从而阻断传播链。(5)提高免疫力,增强身体抵抗力。虽然免疫力不能完全阻止感染,但体质较强的人感染后症状可能较轻。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减少寄生虫病带来的危害。对于高风险人群,如经常接触淡水产品的人,更应注重健康管理。(6)加强健康教育,提高防范意识。许多人因不了解广州管圆线虫的传播途径而感染。因此,普及相关知识尤为重要,尤其是餐饮从业者、水产加工人员等高风险职业人群。应学习正确的食品处理方法,避免污染,并做好自身防护。只有提高公众的防病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感染风险。

广州管圆线虫病虽然可怕,但只要做好预防措施,就能有效避免感染。记住:不喝生水、不吃生食、保持卫生、防鼠灭鼠,这四点是最关键的防护手段。转发给家人朋友,一起远离这种危险的“脑入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