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放射科日常工作中,每天都有患者拿着体检报告咨询,因“肺结节”三个字忧心忡忡。其实多数肺结节并非癌症,科学认识才能避免恐慌。
1.什么是肺结节?影像报告该怎么看?
肺结节是肺部影像上直径≤3厘米的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增高影,通俗说就是肺部“小疙瘩”。超过3厘米称为“肿块”,恶性概率显著增加。
根据密度,肺结节在CT上分为三类:实性结节(密度高,掩盖肺纹理)、磨玻璃结节(密度淡,能看到下方纹理)、混杂性结节(两者混合)。
看影像报告时,要留意直径、密度、形态、是否有钙化或空洞。如报告写“右肺上叶磨玻璃结节,直径6mm,边界清”,说明是较小、密度淡、边缘整齐的结节,良性可能性大。
2.肺结节的成因与高危人群
肺结节形成原因复杂,绝大多数与癌症无关。感染因素常见,肺炎、肺结核愈合后可能留疤形成结节;肺结核痊愈后的 钙化结节边缘光滑、有粗大钙化,是良性标志。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长期吸烟、接触粉尘、空气污染等可能导致肺部慢性炎症,进而形成结节。肿瘤性因素虽需警惕,尤其混杂性结节,但肺结节恶性概率不高:直径<5mm的<1%;5~10mm约5%;>10mm约10%~20%。
高危人群需更关注:长期吸烟者(包括被动吸烟),吸烟时间越长、量越大风险越高;有肺癌家族史者;长期接触有害物质人群(如矿工、厨师);既往有肺部疾病者(如肺结核、慢阻肺)。
3.发现肺结节后该做哪些检查?
发现肺结节后,首选低剂量螺旋CT筛查和随访,辐射剂量仅为常规CT的1/5~1/10,却能清晰显示1mm以上小结节,对肺结节的检出率比胸片高10倍以上。首次发现的结节,医生可能建议短期随访(如3个月后复查CT),观察大小、密度、形态变化。若结节增大、变实、出现分叶或毛刺,恶性可能性增加,可能需进一步检查。增强CT通过注射对比剂了解结节血供;PET-CT检测结节代谢活性 鉴别良恶性,但费用高,一般用于直径>8mm、高度怀疑恶性的结节。
病理检查是判断结节性质的“金标准”,但属有创检查。靠近胸壁的结节可通过CT引导下穿刺活检;位置深的小结节可能需胸腔镜下手术切除后检查。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权衡选择。
4.肺结节的处理原则:并非都需手术
直径<5mm的纯磨玻璃结节,无高危因素每年复查一次低剂量CT即可;有高危因素者每6~12个月复查一次。这类结节生长缓慢,甚至长期稳定,过度治疗反而伤身。直径5~10mm的结节,纯磨玻璃结节每6~12个月复查一次;混杂性结节建议3~6个月复查一次,因其恶性概率相对较高。随访中无变化,可逐渐延长间隔(如每年一次),通常需随访3~5年。直径>10mm的结节或随访中出现变化的结节,需高度警惕恶性可能,及时请多学科医生会诊,评估是否手术切除。胸腔镜微创手术成熟,创伤小、恢复快,早期肺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需强调的是,钙化结节或完全实性、 边缘光滑的结节,长期随访无变化多为良性,无需特殊处理。如一位患者肺部3mm实性结节,随访5年无变化,基本可确定为良性。
5.日常防护与随访要点
戒烟并避免二手烟,吸烟者恶性概率是不吸烟者的2~3倍。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避免接触粉尘、油烟,必要时戴口罩。规范随访很关键,勿因结节小或无症状忽视。随访时携带既往影像资料方便对比。目前无证据表明药物(含中药)能消除肺结节,良性结节定期随访即可;怀疑恶性的,手术更可靠。
6.走出认知误区
“肺结节就是肺癌早期”错误,多数为良性,恶性者早期手术治愈率高。“结节小不用复查”不对,少数小结节可能是早期肺癌,定期复查可及时发现变化。“手术切除后万事大吉”错误,术后仍需随访,以防新结节或复发。肺结节不等于肺癌,规范随访和科学处理是关键。拿到报告后应咨询专科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