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01日 星期五
如何进行新生儿关爱,提供全面的护理?

作者:梁柳雪

广西河池市南丹县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5-09 11:14:011438次浏览[发表证书]

新生儿期是生命最脆弱的阶段,也是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科学的护理和全面的关爱对宝宝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新生儿护理的关键要点,帮助新手爸妈顺利度过这个特殊时期。

1.新生儿生理特点与健康监测

1)体温监测: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保持适宜环境温度至关重要。室温维持在24~26,湿度50~60%。使用襁褓时注意松紧度(可插入两指为宜),保持体温在36.5~37.3℃之间。

2)呼吸监测:新生儿呼吸频率较快,约40~60/分。家长需密切观察,若出现呼吸急促、呻吟或皮肤青紫等情况,可能提示呼吸系统疾病。哭声是宝宝的重要语言,正常哭声宏亮有节奏,异常哭闹不安可能暗示腹痛等不适。

3)黄疸监测:正常新生儿出生后3~4天皮肤开始发黄,大概7天达到高峰,10~14天就会完全消退。要是黄疸超出了生理性范围,像出生第一天就有黄疸或者第七天才出现黄疸,还有黄疸消退后又再次出现的情况,就要特别留意了,及时就 医对预防高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很有帮助。

4)大小便监测:新生儿通常在出生后24小时开始排尿,生后10~12小时开始排出墨绿色的胎粪,大概2~3天内排完。要是出生超过24小时还没排出胎粪或者48小时没有排尿,这属于异常情况,应检查是不是先天性尿路畸形或者肛门闭锁。

5)睡眠监测:每日新生儿睡眠16~20小时,单次睡眠周期45~60分钟,采用仰卧位睡眠,避免使用柔软寝具,建立昼夜节律:白天保持自然光线,夜间使用弱光。

2.科学喂养:营养与健康的基石

1)母乳喂养。出生后1小时内早接触早吸吮,初乳富含免疫球蛋白,能显著提升新生儿免疫力。按需喂养(每天8~12次)正确含接姿势:婴儿口含大部分乳晕,下巴贴乳房有效吸吮.判断方法:有节奏吞咽声,哺乳后乳房变软。

2)配方奶喂养。选择适合月龄的配方奶,严格按比例调配,水温控制在40~50℃。奶瓶喂养时保持45°角度,防止呛奶。奶液充满奶嘴防胀气。每日尿量应达6~8次,体重增长15~30g/天为正常。 3)营养补充。出生后每日补充维生素D3 400IU(纯母乳喂养需持续补充)早产儿可能需要铁剂补充,遵医嘱执行。

3.日常护理细节全攻略

1)脐带护理:是新生儿护理的重点之一。保持脐部干燥,必要时用消毒棉球蘸取75%酒精或碘伏消毒脐部,从脐窝中心向外环形擦拭。尿布要折叠在脐部以下。正常情况下,脐带会在7~14天自然脱落,如有渗血或分泌物需及时就医。

2)洗澡护理:建议在喂奶后1小时进行,水温38~40,使用中性婴儿沐浴露,重点清洁颈部、腋下等皮肤褶皱处。沐浴后进行新生儿抚触,时间10~15分钟。房间温度26~28,保持环境安静,光线柔和,注意与新生儿进行语言和目光的交流。

3)外出护理:满月后的宝宝可以适当进行户外活动,选择空气清新、人流较少的场所散步。这样的户外时间既能让妈妈放松心情,也有助于增强宝宝的抵抗力。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带婴儿去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这些环境容易传播病原体,增加宝宝感染呼吸道疾病的风险。

4)睡眠护理:新生儿每天需要 16~18小时睡眠。睡眠环境要安全舒适,婴儿床应配备硬质床垫,避免使用松软寝具。建议仰卧位睡眠,防止窒息风险。卧室温度适宜,避免强光和噪声干扰。

4.疾病预防

疫苗接种方面,出生后要按时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定期进行儿童保健检查,监测体重、身长等发育指标。新生儿第一周可能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但不应超过出生体重的10%

5.家庭支持与心理调适

产后妈妈需要充分休息和营养支持。家人要共同参与育儿,分担照护工作。注意观察产妇情绪变化,预防产后抑郁。建立规律的育儿作息,保证全家人的休息质量。遇到育儿困惑时,要及时咨询专业医护人员。保留医院联系方式,出现异常情况能够及时求助。

新生儿护理是一门需要用心学习的课程,通过系统化的护理方案,不仅能保障新生儿生理需求,更能为后续认知情感发展奠定基础。父母在护理过程中应保持耐心,逐步建立亲子默契,促进宝宝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