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01日 星期五
ICU 患者的营养支持:保障康复的基础

作者:黄利芳

广西壮族自治区脑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5-09 09:21:28857次浏览[发表证书]

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患者由于病情复杂、身体机能受损严重,常常面临多种挑战,包括感染、器官功能衰竭、营养不良等问题。营养支持作为ICU患者治疗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进程和预后,但由于ICU患者病情的特殊性,营养支持的实施必须基于个体化评估,并制定精准的营养方案,以满足其独特的生理和病理需求。那么,ICU患者如何才能获得有效的营养支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

1.ICU患者的营养需求

ICU患者的营养需求主要包括能量需求、蛋白质需求和微量营养素需求,这些需求在不同的临床条件下具有特定的重要性。

1)能量需求。根据患者的代谢状态、疾病类型和治疗方式,能量需求的评估是个体化的,计算常采用间接热量测定法或预测公式(如Harris-BenedictMifflin-St Jeor)。但预测公式对重症患者准确性有限,故临床多用间接热量测定法精确评估能量消耗。能量不足可致负氮平衡、肌肉衰减,而过量的能量摄入则可能引起脂肪堆积和高血糖等问题,因此能量摄入的 控制需动态调整,以确保患者的最佳康复。高代谢状态者(如烧伤、重度感染、大手术后)能量需求更高,需特别关注。(2)蛋白质需求。重症患者需要更高蛋白质摄入,建议每公斤1.2~2.0g/d,对于创伤、烧伤、严重感染者需求更高。蛋白质缺乏可致肌肉分解、免疫力下降及创口愈合延迟。故应监测患者蛋白质摄入与氮平衡,通过膳食或肠内/肠外营养补充满足需求。(3)微量营养素需求。重症患者因应激与炎症,易出现微量营养素消耗增加或摄入不足,如维生素DC、锌、硒。维生素D关乎免疫与骨骼,维生素C是重要抗氧化剂,而锌硒参与免疫调节与抗氧化。微量营养素缺乏影响康复,延长住院及增加并发症风险,故需适时补充。

2.ICU患者营养支持的方式

ICU患者的营养支持主要包括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两种方式,其目的是通过提供足够的营养素,维持患者的代谢需求,促进病情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肠内营养。肠内营养(EN)经 胃肠道提供营养,通常借助营养管将液体制剂输送至胃或小肠。EN可维持肠道屏障功能、减少细菌移位、降低感染风险,并能刺激肠蠕动、保持肠道功能。对具备胃肠功能者,EN是首选营养支持方式,有研究证实其可降低ICU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故患者入院后2~48小时内若无禁忌症,应尽早启动EN。但若存在胃肠功能障碍(如胃肠道出血、肠梗阻、肠瘘)或无法耐受EN时,则需改用肠外营养。(2)肠外营养。肠外营养(PN)经静脉输注营养素,绕过消化道提供营养。其配方含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剂、电解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能够满足患者营养需求。PN虽解决了无法肠内营养者的供给问题,但存在感染、代谢紊乱、肝功能异常等风险,如感染、代谢紊乱、肝功能异常等。所以需严格无菌操作、密切监测并个体化调整。对初始需要PN支持者,一旦肠道功能恢复,应尽早过渡至肠内营养。ICU患者营养支持常采用肠外与肠内营养联合应用,以肠内营养为主、肠外营养为辅。此策略既可发挥肠内营养优势,又能在肠内营养不足时以PN补充,确保患者获得全面充足的营养支持。

3.ICU患者营养支持的实施和监测

患者入院时需全面营养评估,包括体重、身高、体重指数、白蛋白等生化指标及淋巴细胞计数,并结合病情、手术史、慢病史评估营养风险。营养支持中应密切监测营养状况与代谢反应,定期复查体重、生化指标、尿氮排出量以评估效果,及时调整方案。肠内营养者还需监测胃肠功能,遇不适或不耐受应及时调整输注速度或配方。ICU患者营养支持需预防并发症:肠内营养时防误吸,喂养时及喂养后30~60分钟保持半卧位;出现腹泻需评估是否配方不耐受或感染并处理。肠外营养时防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更换管道,监测穿刺部位。

4.结束语

总之,ICU患者的营养支持不仅是治疗中的重要环节,更是保障其顺利康复的基础。科学的营养管理策略和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方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