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02日 星期六
胃肠息肉要不要切? 一文读懂关键抉择

作者:莫春潮

宜宾市屏山县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4-25 14:14:48608次浏览[发表证书]

胃肠息肉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病变,许多人在体检或胃肠镜检查时意外发现息肉,常常陷入纠结:到底要不要切除?不切会不会癌变?切了会不会复发?事实上,胃肠息肉种类繁多,有的无需处理,有的却是癌前病变。

1.胃肠息肉是什么?

胃肠息肉是指胃、小肠、结肠或直肠黏膜上突起的赘生物,通常由黏膜细胞异常增生形成。根据病理类型,可分为:(1)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癌变)。炎性息肉:多由慢性炎症刺激(如胃炎、肠炎)引起,通常较小,癌变风险低。增生性息肉:常见于胃和直肠,生长缓慢,极少恶变。幼年性息肉:多见于儿童,通常为良性。(2)肿瘤性息肉(可能癌变)。腺瘤性息肉:占大肠息肉的70%以上,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型腺瘤,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约30%)。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遗传性疾病,结肠内可生长数百个息肉,几乎100%会癌变。关键点:是否需切除,主要看息肉类型、大小、数量及患者个体情况。

2.哪些息肉必须切除?

1)高危息肉(建议尽早切除)。直径≥1cm的腺瘤:越大癌变风险越高。绒毛状腺瘤或混合型腺瘤:癌变率显著高于管状腺瘤。多发性息肉:数量越多,恶变概率增加。有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病理报告提示“低级别/高级别瘤变”时需警惕。家族性息肉病或遗传倾向:如Lynch综合征患者需密切监测。(2)低危息肉(可观察)。<0.5cm的炎性或增生性息肉:若无症状,可定期复查。胃底腺息肉:通常与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相关,极少恶变。例外情况:即使息肉较小,若伴随便血、腹痛、腹泻等症状,或患者有肠癌家族史,也应考虑切除。

3.胃肠息肉如何治疗?

目前主要依靠内镜下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1)钳除术:用于微小息肉(<0.3cm),直接用活检钳夹除。(2)电切术(EMR):对0.5~2cm的息肉,通过高频电流切除。(3)黏膜剥离术(ESD):适用于较大或扁平息肉,完整剥离病变组织。(4)手术切除:仅用于息肉癌变或内镜无法处理的病例。注意:切除后需送病理检查,明确性质!

4.不切息肉会怎样?

1)可能自行消失:少数炎性息肉在炎症消退后缩小。(2)稳定不变:部分增生性息肉长期无变化。(3)缓慢生长甚至癌变:腺瘤性息肉5~10年癌变率可达5%~30%。典型案例:李先生体检发现0.8cm肠息肉,未处理,5年后进展为肠癌。张女士的0.3cm胃息肉,10年复查仍无变化。结论:是否干预需结合医生评估,切勿盲目观望!

5.切除后还会复发吗?如何预防?

1)复发风险。30%~50%的患者会在数年内新生息肉,尤其是多发性息肉者。复发与遗传、饮食习惯、慢性炎症等因素相关。(2)预防措施。定期复查:低危息肉:每3~5年一次肠镜。高危息肉:6~12个月复查,稳定后延长间隔。调整生活方式:减少红肉、加工食品摄入,多吃膳食纤维(如燕麦、蔬菜)。戒烟限酒,控制体重。药物干预(需医生指导):阿司匹林可能降低息肉复发风险,但需权衡出血风险。

6.常见误区解答

1)“息肉切除后,胃肠就伤了?”内镜手术仅切除表层黏膜,1~2周即可修复,不影响功能。(2)“没有症状就不用管?”多数息肉无症状,等到便血、梗阻时可能已癌变!(3)“切一次就一劳永逸?”息肉复发常见,定期随访至关重要。

7.胃肠息肉的早期筛查建议

由于胃肠息肉早期通常无症状,定期筛查是预防癌变的关键。(1)哪些人需要筛查?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5年做一次胃肠镜检查。有肠癌家族史者:筛查年龄应提前至30~35岁。长期炎症性肠病患者:如溃疡性结肠炎,需更频繁监测。(2)筛查方法。结肠镜检查:金标准,可同时切除发现的息肉。粪便潜血试验(FIT):无创但准确性较低,适合初筛。CT结肠成像:适用于无法耐受肠镜者。专家提醒:早期发现并切除息肉,可显著降低消化道癌症风险!

胃肠息肉是否需要切除,需综合类型、大小、病理结果个体化决定。高危息肉应尽早处理,低危息肉定期监测,同时改善生活习惯,才能有效阻断癌变之路。记住:一次胃肠镜检查,或许就能避免一场大病。早发现、早干预,才是对自己健康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