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03日 星期日
腰椎间盘突出症防治全指南:从预防到康复的科学方案

作者:陈龙

宜宾市第六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4-25 13:57:14600次浏览[发表证书]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退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以腰腿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以下从预防、治疗、康复等维度提供科学防治方案,帮助公众建立全周期护腰意识。

1.预防:从生活细节守护腰椎健康

1)规避不良姿势,减少腰椎负荷。

①久坐久站要克制:每30~60分钟起身活动3~5分钟。坐位时保持腰部挺直,维持腰椎生理曲度。睡眠选择硬板床或中等硬度床垫。②搬重物遵循“下蹲原则”错误姿势(弯腰直接搬起)会使腰部承受2~3倍重量,正确方法:下蹲屈膝,用腿部力量起身,避免腰部扭转。

2)强化核心肌群,提升腰椎稳定性。基础锻炼动作:①平板支撑:俯卧,手肘支撑身体,保持躯干挺直,避免塌腰或抬臀,每次30~60秒,循序渐进。②适合腰椎的运动游泳(仰泳、自由泳)、快走、太极拳等低冲击运动可增强腰背肌,减少椎间盘压力。

3)控制体重与腰部保暖。体重超标(BMI25)者腰椎负荷增加30%~50%,建议通过合理饮食(低油低盐、高蛋白质)和规律运动控制体重。腰部避免受凉受潮,空调房可佩戴透气护腰,冬季穿保暖衣物,防止寒湿诱发腰部肌肉痉挛。

2.治疗:阶梯化方案应对不同病情

1)保守治疗(适用于80%~90%的轻症患者)。①急性期(疼痛剧烈期,1~2周)。药物镇痛消肿、物理治疗等。如:卧床休息(硬板床,急性期建议卧床3~7天),减少椎间盘压力;热敷(急性期48小时后)或冷敷(急性期48小时内):急性疼痛期冷敷减轻肿胀,缓解期热敷促进血液循环;牵引治疗:通过骨盆牵引(重量约体重的1/10~1/7)增大椎间隙,减轻神经根压迫,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②缓解期(疼痛减轻后,2~3个月)。中医特色疗法:针灸、推拿按摩、中药内服/外敷。康复训练:在疼痛缓解后逐步加入核心肌群锻炼(如上述五点支撑法),配合腰部拉伸(如猫式伸展:跪姿,拱背低头再塌腰抬头,重复5~10次)。

2)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无效或重症患者)。①手术适应症。出现以下情况需考虑手术:保守治疗3~6周无效,疼痛严重影响生活;下肢肌力进行性下降(如足背伸无力)、感觉减退;马尾综合征(大小便失禁、鞍区麻木);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腰椎不稳等结构异常。②手术方式选择。微创手术(主流术式,创伤小、恢复快):椎间孔镜手术:通过7mm切口,在内镜下精准摘除突出髓核,适合单节段突出患者,术后2~3天可出院。单边双通道内镜(UBE)技术:21cm切口,适用于复杂病例(如钙化型突出、椎管狭窄),术后1~2天可下地。开放手术:如腰椎融合术(PLIF/TLIF),用于多节段突出、腰椎不稳患者,需植入融合器和内固定,术后需佩戴支具4~6周。

3.康复:术后与长期管理要点

1)术后康复分期指导。早期(术后1~2周):卧床时可做直腿抬高训练(仰卧,腿伸直缓慢抬高至30°~60°,维持5秒,10~15/组),预防神经根粘连。佩戴腰围下地活动(硬质腰围,持续4~6周),避免弯腰、久坐(每次≤30分钟)。中期(术后1~3个月):逐步加入温和的腰背肌训练(如改良版五点支撑:屈膝角度增大,减少腰部压力)。避免负重(提重物≤5kg),可进行散步(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远期(术后3个月后):恢复正常生活,可进行游泳、慢跑等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和反复弯腰动作。每3~6个月复查腰椎MRI,评估恢复情况。

2)长期管理防复发。纠正不良习惯:避免久坐、久弯腰,保持正确坐姿、睡姿和搬重物姿势。规律锻炼:每周3~5次核心肌群训练,增强腰椎稳定性。控制体重与定期体检:超重者减重可降低复发风险;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腰椎CTMRI筛查(尤其久坐、重体力劳动者)。

4.注意事项:避开常见误区与危险信号

1)警惕三大误区。①盲目推拿按摩:非专业暴力推拿可能导致椎间盘破裂加重、神经根损伤,甚至瘫痪,建议选择正规医疗机构。②依赖止痛药忽视根本:长期服用止痛药(如布洛芬)可能掩盖病情,需结合康复治疗去除病因。③过度依赖腰围:长期佩戴腰围会导致腰肌萎缩,仅在急性期或重体力劳动时短期使用(不超过3周)。

2)需立即就医的危险信号。突发下肢无力、行走困难;大小便失禁或排便困难;腰腿痛剧烈且夜间加重,休息无法缓解;下肢麻木范围扩大(如从足部蔓延至大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