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02日 星期六
麻醉种类大盘点:从局部到全身,了解麻醉的不同形式

作者:李洪芳

宜宾国康骨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4-25 13:44:36715次浏览[发表证书]

引言

在医疗领域,麻醉被称为“现代医学的奇迹”。它让无数患者能够在无痛状态下接受手术,甚至为医生争取到更从容的操作时间。从拔牙时的局部麻醉到心脏手术中的全身麻醉,麻醉技术早已渗透到医疗的各个角落。但你是否思考过:麻醉究竟是如何让人“失去知觉”的?不同麻醉方式之间有何本质区别?本文将带你走进麻醉的神秘世界,揭开从表皮到大脑的麻醉奥秘。

1.麻醉简史:从蒙汗药到精准医学

18461016日,美国麻省总医院圆形大厅内,一场公开演示改写了人类医学史。牙医威廉·莫顿用乙醚让患者吉尔伯特·阿博特陷入沉睡,外科医生约翰·沃伦成功切除了患者颈部的肿瘤。这场被称为“无痛手术时代”开端的演示,背后是无数前人的探索:中国古代华佗的“麻沸散”、古希腊人用曼陀罗镇痛、中世纪欧洲的冷冻止痛法……现代麻醉学的发展轨迹清晰可见:19世纪中叶乙醚和氯仿的应用标志着全身麻醉的诞生;20世纪初可卡因的局麻作用被发现;1942年肌肉松弛剂的出现让外科手术进入新纪元;21世纪的靶控输注技术更是将麻醉精确到微克级别。今天的麻醉早已超越单纯"让人睡着"的层面,发展成为集生理调控、疼痛管理、器官保护于一体的精密学科。

2.麻醉的“金字塔”:从表层到核心的渐进控制

1)局部麻醉:精准的定点封锁。

①表面麻醉:像喷漆般覆盖黏膜或皮肤表层。原理:将利多卡因喷雾、丁卡因凝胶等直接作用于体表。场景:眼科检查、咽喉镜、皮肤小手术。特点:起效快(1~2分钟),持续时间短(约30分钟)。②浸润麻醉:在手术区域织就“镇痛网”。操作:将针头呈扇形多角度注射,形成药物屏障。典型案例:牙科治疗时牙龈的“打麻药”。进阶版:肿胀麻醉(吸脂术中配合大量生理盐水注射)。区域差异:手掌脚底等角质层厚部位需更高浓度。特殊技巧:加入肾上腺素(120万)可延长作用时间50%。(2)区域麻醉:神经通路的精准截断。①椎管内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将药物注入脑脊液。穿刺点:L3~L4间隙(避免损伤脊髓)。适用:剖宫产、下肢手术;特征:“即刻麻醉”效应,控制平面需精确计算。②硬膜外麻醉:导管持续给药的艺术。优势:可控性强,术后镇痛泵的基础。经典应用:无痛分娩(药物浓度仅为手术麻醉的1/3)。③神经阻滞麻醉:超声引导下的精准狙击:臂丛阻滞(锁骨上/腋路):上肢手术的绿色选择。股神经阻滞: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利器。最新趋势:筋膜平面阻滞(如腹横肌平面阻滞)。(3)全身麻醉:意识的可逆性关闭。①吸入麻醉的分子舞蹈:七氟醚:血/气分配系数低,诱导苏醒快。地氟醚:几乎不经代谢,肝肾负担小。气体监测:实时分析呼气末麻醉气体浓度(ETAG)。②静脉麻醉的精准控制:丙泊酚:起效30秒,“牛奶针”的镇静革命。靶控输注(TCI):根据药代动力学模型自动调节剂量。平衡麻醉:阿片类+镇静剂+肌松剂的黄金组合。③气道管理的生命通道:喉罩vs气管插管:根据手术需求选择。纤维支气管镜引导:困难气道的终极解决方案。

3.麻醉方式的“选择题”:如何制定最佳方案

手术维度:(1)时长:4小时以上手术倾向全身麻醉。(2)部位:胸腔手术必须控制呼吸。(3)出血量:预计大出血时需中心静脉通路。

4.麻醉团队的“武器库”

多模式镇痛典范:(1)术前:加巴喷丁预防神经痛;(2)术中:右美托咪定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3)术后:罗哌卡因持续神经阻滞。

5.结语

从希波克拉底时代的罂粟汁到今天的多模式镇痛,麻醉学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对抗疼痛的智慧史诗。当我们了解不同麻醉方式背后的科学逻辑,不仅能消除对"麻药"的莫名恐惧,更能理解现代医学如何通过精准控制神经系统,在消除痛苦与保障安全之间找到精妙平衡。未来的手术室,或许会出现完全个性化的麻醉方案——就像量体裁衣般精确,而这正是医学科技带给人类的温柔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