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04日 星期一
新生儿 PICC 导管维护:感染预防与并发症处理

作者:吴英杰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宜宾医院 发布时间:2025-04-25 10:09:07883次浏览[发表证书]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 a lly Inserted Cent r a l CatheterPICC)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广泛应用,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提供了长期、安全的静脉通路。然而,PICC导管的使用也伴随着感染、导管堵塞、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风险。因此,规范的导管维护、严格的感染预防措施以及及时的并发症处理至关重要。

1.新生儿PICC导管的日常维护

1)导管固定与敷料更换。PICC导管的固定是预防导管移位和感染的关键。新生儿皮肤娇嫩,应选用低致敏性、透气性良好的敷料。敷料更换应遵循以下原则:更换频率:按需更换。消毒方法:使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CHG)或0.5%碘伏进行皮肤消毒,消毒范围应大于敷料面积,并采用螺旋式消毒法,待消毒液完全干燥后再覆盖敷料。导管固定:采用无张力固定法,避免导管受压或折叠,可使用导管固定装置减少导管移动。(2)冲管与封管。冲管和封管是预防导管堵塞的重要措施:冲管:每次输液前后使用0.9%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推--推”手法),以清除导管内残留药物或血液。封管:输液结束后,使用肝素钠溶液(0.5~1 U/mL)封管,以减少血栓形成风险。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1000 g),可考虑使用低浓度肝素(0.25 U/mL)以避免出血风险。(3)导管位置监测。定期评估导管尖端位置,可通过X线或超声检查确认导管是否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若发现导管异位,应及时调整,以避免心脏穿孔或血栓形成。

2.新生儿PICC导管感染的预防策略

1)手卫生与无菌操作。感染是PICC导管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无菌操作是预防感染的核心措施:手卫生:医护人员在接触导管前后应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或肥皂水彻底洗手。无菌屏障:置管及维护过程中,需佩戴无菌手套、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2)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预防。CRBSIPICC导管最严重的感染并发症,预防措施包括:减少导管接口污染:使用无针连接系统,每次连接输液装置前用酒精棉片消毒接口2次,每次20秒。避免不必要的导管操作:减少导管开放次数,避免频繁采血或给药。尽早拔管:当患儿病情稳定或不再需要PICC时,应及时拔除导管,以减少感染风险。(3)皮肤及导管护理。每日评估:观察穿刺侧肢体和对侧肢体的围度变化,相差大于1cm时,需评估导管尖端位置。避免污染:避免尿液、粪便污染敷料,必要时使用防水敷料保护。

3.新生儿PICC导管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1)导管堵塞。导管堵塞可分为血栓性堵塞和非血栓性堵塞:血栓性堵塞:多因血液反流或高凝状态导致,可尝试使用尿激酶(5000 U/mL)溶栓。非血栓性堵塞:应优先评估堵塞原因,并权衡导管材质兼容性及患者安全性。(2)导管相关性血栓。新生儿PICC导管血栓发生率约为5%~15%,表现为肢体肿胀、肤色改变或输液困难。处理方法包括:超声检查:确认血栓位置及范围。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是新生儿血栓的首选药物,需监测凝血功能。导管拔除:若血栓导致严重循环障碍,需立即拔管并请血管外科会诊。(3)导管断裂或渗漏。导管断裂可能因外力牵拉或材料老化导致,处理措施包括:体外断裂:可使用无菌剪刀修剪断裂部分,并重新连接。体内断裂:需立即停止使用导管,并行影像学检查,必要时手术取出。(4)穿刺点渗液或感染。局部感染:表现为红肿、脓性分泌物,可加强局部消毒,并外涂抗生素软膏。全身感染:如出现发热、CRP升高,需血培养+导管尖端培养,并经验性使用抗生素。

4.护理人员培训与家长教育

1)护理人员培训。定期进行PICC维护培训,包括无菌技术、敷料及正压接头的更换、冲封管操作、并发症识别等。建立PICC维护核查表,确保每一步骤规范执行。(2)家长教育。指导家长观察导管异常情况。避免患儿抓扯导管,必要时使用护臂套保护。

5.结论

新生儿PICC导管的安全使用依赖于规范的维护、严格的感染预防措施以及及时的并发症处理。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导管维护技术,并加强监测,以降低感染和并发症风险,提高新生儿的治疗安全性和舒适度。未来,随着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PICC导管的管理将更加优化,为危重新生儿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