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尤其“偏爱”5岁以下的宝宝。虽然大多数患儿症状较轻,但少数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作为家长,了解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症状表现和科学护理方法,能帮助孩子更快康复,同时降低感染风险。
1.手足口病是什么?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所引发,其中常见的病原体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这种疾病之所以被命名为手足口病,是因为它的一个典型症状是在患儿的手掌、脚底以及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者疱疹,这些皮疹和疱疹可能会伴随着发热的症状出现。
高发季节与易感人群:(1)季节特点:南方4~7月、北方5~8月是高发期(夏季尤为活跃)。(2)易感人群:90%以上的病例是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1~2岁的婴幼儿。(3)传播途径:接触传播:如玩具、毛巾、餐具被病毒污染后,孩子触 摸后感染。飞沫传播:患儿咳嗽、打喷嚏时的飞沫可能传染他人。粪口传播:病毒可通过粪便污染水源或食物。
2.如何识别手足口病?
(1)典型症状。初期(潜伏期2~10天):低烧(38℃左右)、食欲不振、喉咙痛、疲倦。发病期:口腔:嘴唇、舌头、颊黏膜出现小疱疹或溃疡,孩子可能因疼痛拒绝进食。手脚:手掌、脚底、臀部出现红色皮疹或水疱(不痒,但可能轻微疼痛)。部分患儿可能伴有咳嗽、流鼻涕等感冒样症状。(2)警惕重症信号!大多数孩子1周内自愈,但少数可能发展为重症,需立即就医:持续高烧(39℃以上)不退。精神萎靡、嗜睡或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四肢发凉、出冷汗。肢体无力或抽搐(可能是脑炎或脑膜炎征兆)。
3.孩子得了手足口病怎么办?
(1)居家护理要点。退热止痛:体温超过38.5℃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避免阿司匹林)。饮食调整:选择温凉流质食物(如粥、酸奶、果泥),避免酸、烫、硬的食物刺激口腔溃疡。少量多 次喂水,预防脱水。皮肤护理:保持皮疹清洁,避免抓破引发感染(可剪短指甲)。穿宽松衣物,减少摩擦。(2)何时需要住院?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需尽快送医:高烧超过24小时不退。频繁呕吐、头痛、颈部僵硬。呼吸急促、面色苍白或青紫。
4.预防手足口病的5个关键措施
(1)勤洗手:家长和孩子都要用肥皂+流动水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2)消毒物品:玩具、餐具、门把手等用含氯消毒剂(如84稀释液)擦拭。(3)避免接触:流行期少去人群密集的游乐场、商场。患儿应居家隔离至少2周。(4)接种疫苗:EV71疫苗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适合6月龄~5岁儿童)。(5)托幼机构防控:晨检时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教室定期通风、消毒。
5.常见疑问解答
(1)得过手足口病还会再得吗?A:可能!因为不同病毒型别(如EV71、CoxA16)感染后不产生交叉免疫。(2)大人会传染给孩子吗?A:会!成人感染后可能无症状,但携带病毒,需注意个人卫生。(3)疱疹会留疤吗?A:通常不会。皮疹结痂后自然脱落,避免抓破即可。
6.总结
手足口病虽常见,但科学护理和预防能有效降低风险。家长需牢记:早识别症状,区分轻症与重症。做好居家护理,帮助孩子舒适度过病程。重视预防措施,接种疫苗+日常防护双管齐下。
温馨提示:如果孩子症状轻微且精神状态良好,无需过度焦虑;但一旦出现重症信号,务必及时就医!
手足口病是我国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之一,其流行特征和病原谱不断变化,为了更有效地应对手足口病,科研人员和公共卫生专家需持续关注疾病的流行趋势和病原体的变异情况。
当前EV71灭活疫苗已在多个地区广泛应用,但针对不同病原体的多价疫苗研发仍需进一步加强。同时,抗病毒药物筛选和致病机制探索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有望为手足口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策略和手段。希望每个宝宝都能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