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04日 星期一
抑郁症:总是不开心,真的是“矫情”吗?

作者:董华

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五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4-25 09:48:25921次浏览[发表证书]

在生活舞台上,我们常目睹这样的场景:有人长期情绪低落,被旁人轻飘飘一句“矫情”打发。可抑郁症,真不是简单的“不开心”,它是一场复杂且隐秘的身心风暴。

1.抑郁症:大脑的“电路故障”

抑郁症绝非单纯的情绪波动,而是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引发的“电路故障”。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等,宛如大脑中的“信使”,负责传递快乐、动力等信号。当这些“信使”数量不足或传递紊乱,大脑的“快乐中枢”便无法正常工作,快乐、兴趣等积极情绪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持续的悲伤、绝望。这种生理层面的改变,绝非意志力能轻易扭转,就像电脑硬件出故障,软件再怎么优化也难以正常运行。

2.症状表现:身心俱疲的“多面手”

1)情绪维度:患者深陷悲伤、绝望深渊,对曾经热爱之事失去兴趣,快乐感仿佛被抽离。日常琐事也可能引发强烈情绪波动,焦虑、易怒如影随形。(2)认知领域: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决策困难,仿佛大脑被一层迷雾笼罩,思考变得迟缓而艰难。(3)生理层面:睡眠紊乱,或失眠或嗜睡;食欲改变,体重波动;身体疼痛、疲劳等不适频发,却查不出明显病因。这些症状相互交织,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患者痛苦。

3.病因探寻:多因素交织的“谜团”

抑郁症病因复杂,是遗传、环境、心理等多因素交织的“谜团”。(1)遗传因素:家族中有抑郁症患者,个体患病风险增加。基因如同“密码”,可能使大脑对压力更敏感,神经递质调节易失衡。(2)环境因素:生活中的重大变故,如失业、失恋、亲人离世等,是常见诱因。长期处于高压、不良人际关系或贫困环境,也会增加患病几率。(3)心理因素:性格内向、自卑、完美主义等特质,使个体更易陷入负面情绪,难以自拔。

4.诊断与治疗:科学应对的“武器”

抑郁症诊断需专业医生综合评估,依据症状、病程、严重程度等判断。常用的诊断工具如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可辅助诊断,但需结合临床判断。

治疗抑郁症,需多管齐下。(1)药物治疗:抗抑郁药是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通过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水平,如血清素、多巴胺等,来改善患者的症状。其中,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类抗抑郁药,例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等。这类药物相对安全,副作用相对较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症状。不过,药物起效通常需要一定时间,一般在2~4周左右才能逐渐显现效果,而且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和耐受性存在差异,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失眠、性功能障碍等。因此,患者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人际疗法(IPT)等,可帮助患者改变负面思维模式,提高应对压力能力。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结合,效果更佳。(3)生活方式调整:抑郁症患者多伴睡眠障碍,要建立规律作息保睡眠。健康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吃蔬果、全谷类。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促内啡肽分泌,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积极参与社交,获取情感支持,减轻孤独感。

5.打破偏见的“枷锁”

社会常误解抑郁症患者“矫情”“想不开”,致其羞于求助、延误治疗。抑郁症是疾病,非个人之过,我们应摒弃偏见,以理解包容相待,给予支持帮助而非指责。

6.预防与关爱

1)个人预防。健康生活: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促进神经递质分泌以改善情绪。心态积极:培养乐观思维,借助阅读、冥想提升心理韧性,积极面对挑战。应对压力:掌握深呼吸等技巧,合理规划生活工作,避免过度劳累。(2)社会关爱。关注情绪:留意身边人情绪,察觉长期低落等异常。关心支持:主动询问倾听,给予情感与实际帮助。鼓励陪伴就医:鼓励患者就医并陪同,治疗全程给予精神支持。

抑郁症,这场身心风暴,虽来势汹汹,但并非不可战胜。通过科学诊断、综合治疗、社会支持,患者能重拾生活希望。让我们打破偏见,用爱与理解,为抑郁症患者构筑温暖的心灵“堡垒”,让他们在黑暗中找到光明,重新拥抱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