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03日 星期日
高血压患者如何有效预防急性脑卒中?

作者:张利

宜宾市第五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4-25 15:26:08936次浏览[发表证书]

高血压,这位“沉默的杀手”,长期潜伏于人体内,悄然侵蚀着血管健康,而急性脑卒中(俗称“中风”)则是其最为凶险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作,轻则致残,重则夺命,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打击。那么,高血压患者该如何有效预防急性脑卒中呢?以下是一份集专业性、全面性与可操作性于一体的“防卒中秘籍”。

1.血压管理:稳住“生命线”

1)精准监测,知己知彼。高血压患者需养成每日监测血压的习惯,建议使用经过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早晚各测一次,并记录数据。血压波动如同“股市行情”,需密切关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科学用药,遵医嘱。降压药是控制血压的“利器”,但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切勿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以免血压“过山车”,增加脑卒中风险。记住,药物是“战友”,不是“敌人”。(3)生活方式干预,双管齐下。饮食调控:遵循“低盐、低脂、高纤维”原则,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多吃蔬果、全谷物,少吃红肉和加工食品。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刺激血管收缩,酒精则会升高血压,两者都是脑卒中 “帮凶”。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可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管弹性。

2.血脂与血糖:不可忽视的“隐形杀手”

1)血脂管理。高血脂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脑卒中风险。建议定期检测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他汀类药物降脂。

2)血糖控制。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因此,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遵循“五驾马车”原则(饮食、运动、药物、监测、教育),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7%以下。

3.心脏健康:守护“动力源”

1)心律失常监测。房颤等心律失常可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一旦脱落,极易引发脑卒中。高血压患者应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必要时佩戴动态心电图监测仪,及时发现并治疗心律失常。

2)心脏瓣膜病管理。心脏瓣膜病,尤其是二尖瓣狭窄或主动脉瓣狭窄,会增加脑卒中风险。对于中重度瓣膜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考虑手术治疗。

4.生活方式调整:细节决定成败

1)充足睡眠,拒绝熬夜。长期熬夜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增加脑卒中风险。建议每晚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

2)情绪管理,避免“情绪风暴”。愤怒、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引发血压骤升,诱发脑卒中。学会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式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3)定期体检,防患于未然。高血压患者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包括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颈动脉超声等项目,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

5.特殊人群:个性化预防策略

1)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血压波动大,需更加注重血压的平稳控制。同时,应警惕直立性低血压,避免突然起身导致晕厥或跌倒。

2)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孕妇特有的并发症,严重时可导致子痫前期、子痫,甚至脑卒中。孕妇应定期产检,密切监测血压,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压药物。

3)慢性肾病患者。慢性肾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且肾功能不全会进一步加重血压升高。此类患者需严格控制血压,保护肾功能,必要时进行透析或肾移植。

6.紧急应对:把握“黄金时间窗”

1)识别脑卒中症状。牢记“FAST”原则:FFace,面部不对称)、AArm,手臂无力)、SSpeech,言语不清)、TTime,及时拨打120)。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

2)溶栓与取栓治疗。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和机械取栓是恢复脑血流的有效手段。溶栓治疗方面,不同溶栓药物有不同的时间窗,阿替普酶需在发病后4.5小时内使用,尿激酶则可在发病后6小时内使用;而机械取栓的治疗时间窗一般为发病后6~24小时。因此,时间就是生命,分秒必争,患者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尽快就医,以便在合适的时间窗内接受相应治疗。

7.结语

高血压患者预防急性脑卒中,是一场需要长期坚持的“持久战”。通过科学管理血压、血脂、血糖,维护心脏健康,调整生活方式,以及针对特殊人群的个性化预防策略,我们可以将脑卒中的风险降到最低。记住,健康不是一切,但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守护好自己的“生命之舟”,远离脑卒中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