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高血压困扰的人群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一旦开始服用降压药,就注定要终生服药。
这个观点让许多患者忧心忡忡,甚至因害怕药物依赖而抗拒治疗。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虽然多数高血压患者确实需要长期用药,但有5类人群在满足特定条件时,是有机会减少甚至停用降压药的。
1.为何多数高血压患者需长期服药?
血压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会给心脏、大脑、肾脏及血管等重要器官带来极大的负担,大大增加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病风险。降压药能够通过多种机制,如舒张血管、减少血容量、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等,使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从而降低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几率。
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由于其发病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复杂因素相关,难以从根本上彻底治愈,所以多数情况下需要长期规律服药,以维持血压的稳定状态。
2.五类有减药机会的人群
(1)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初次确诊为轻度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舒张压90~99mmHg),且无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患者,可先尝试3~6个月的非药物治疗。比如,将每日食盐摄入量严格控制在5克以下,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规律的作息和良好的心态等。部分患者通过这些生活方式的调整,血压可恢复正常。若连续3个月以上血压稳定达标,在医生的密切观察下,就可以尝试逐步减少降压药的剂量。
(2)继发性高血压病因消除者。继发性高血压由明确病因引发,像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等。当这些病因被成功去除后,患者的血压有可能恢复正常。比如,肾动脉狭窄患者通过介入手术扩张血管,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切除肾上腺腺瘤,嗜铬细胞瘤患者摘除肿瘤后,如果血压能持续稳定3~12个月,经过医生全面评估,就可以尝试减药甚至停药。不过,部分患者即便病因消除,由于长期高血压已导致血管结构改变,仍可能需要继续小剂量用药。
(3)生活方式干预效果显著者。有一些患者凭借强大的自律能力,通过彻底改变生活方式,成功控制了血压。曾有一位40岁的患者,确诊高血压后,坚持低盐饮食、规律运动,还学会了冥想以缓解工作压力,并且成功减重20公斤。一年后,他的血压从160/100mmHg降至120/80mmHg,且长期保持稳定。对于这类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取得明显效果的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采用阶梯式减药法,每次减少原剂量的1/4~1/3,观察2~4周,确认血压没有反弹后,再进一步调整。
(4)老年衰弱及血压波动者。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减弱,血压容易出现较大波动。部分高龄患者(≥80岁)在长期服药后,可能会出现血压过低的情况,如收缩压持续低于120mmHg,并伴有头晕、乏力等症状。此外,老年患者常常合并多种疾病,用药种类多,存在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此时,医生会综合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认知功能和活动能力,在确保重要器官血液灌注的前提下,谨慎地减少降压药剂量。减药过程需要在家庭医生的密切随访下进行,避免血压骤降引发危险。
(5)特殊疾病或生理状态改变者。一些特殊情况会对高血压的治疗方案产生影响。比如,妊娠期女性因激素水平变化导致血压升高,产后随着身体恢复,血压可能自然下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由于药物代谢能力减弱,容易造成药物蓄积,需要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药物时,在停用相关药物后,血压也可能随之改善。这些患者在病情好转或生理状态恢复后,经过医生重新评估,可以尝试调整降压治疗方案。
3.减药需遵循科学原则
减药绝非简单的停药,必须严格遵循医嘱,做到循序渐进、密切监测。患者千万不能自行决定减药的时间和剂量,否则可能引发血压反跳,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在减药过程中,建议患者每天早晚固定时间测量血压,详细记录数据并定期复诊。一旦出现头晕、头痛、胸闷等不适症状,应立即恢复原用药方案,并及时告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