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06日 星期三
术后疼痛“退退退”:外科护理中的疼痛管理,让你舒适度过恢复期!

作者:任永春

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发布时间:2024-12-20 16:24:511548次浏览[发表证书]

手术后的疼痛是许多患者最担心的问题之一。剧烈的术后疼痛不仅影响休息和情绪,还可能延缓伤口愈合、增加并发症风险。现代医学已经发展出多种科学有效的疼痛管理方法,能够显著减轻甚至消除术后不适。本文将系统介绍术后疼痛的发生机制、评估方法以及中西医结合的多模式镇痛策略,帮助您了解如何科学应对术后疼痛,舒适度过恢复期。

1.术后疼痛从何而来?

术后疼痛主要来源于手术创伤对组织、神经的直接损伤,以及由此引发的炎症反应。手术切口会刺激外周痛觉感受器,而组织损伤释放的前列腺素、缓激肽等致痛物质会放大疼痛信号。此外,焦虑情绪也会通过中枢敏化作用加重疼痛感受。了解疼痛来源有助于针对性选择镇痛方案。

2.疼痛评估:科学管理的第一步

准确评估疼痛程度是有效管理的基础。临床常用数字评分法(NRS),让患者用0-10分描述疼痛强度。3分以下为轻度,4-6分为中度,7分以上为重度。医护人员还会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客观指标。儿童可使用面部表情疼痛量表。定期评估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多模式镇痛:现代疼痛管理的金标准

多模式镇痛联合使用不同机制的镇痛方法,既能增强效果,又可减少单一药物的副作用。典型方案包括:阿片类药物控制剧痛,非甾体抗炎药减轻炎症痛,局部麻醉阻断神经传导。这种“鸡尾酒疗法”可使80%以上患者获得满意镇痛。

4.西药镇痛的主力军

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是控制中重度疼痛的主力,通过作用于中枢阿片受体发挥作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特别适合炎症痛。对乙酰氨基酚则安全性高,适合轻度疼痛。新型选择性COX-2抑制剂胃肠道副作用更小。

5.局部麻醉技术的革新

神经阻滞、硬膜外麻醉等区域镇痛技术能精准阻断疼痛信号传导。持续外周神经阻滞导管可提供长达72小时的镇痛。切口局部浸润麻醉操作简单、副作用小。这些方法可显著减少全身镇痛药用量,降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6.中医镇痛的自然疗法

中医镇痛通过整体调理发挥独特优势。针灸刺激特定穴位可促进内啡肽释放,临床证实对术后疼痛有效率超65%。耳穴贴压方便安全,常取神门、皮质下等穴位。中药外敷选用活血化瘀的丹参、红花等制成膏剂,直接作用于痛处。推拿按摩通过疏通经络缓解肌肉紧张性疼痛。这些疗法副作用小,与西药协同使用可减少30%-50%镇痛药用量。但需注意,中医镇痛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中医师操作,避免自行滥用影响疗效。

7.非药物镇痛方法

冷敷可减轻肿胀和疼痛,尤其适用于骨科手术后。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通过低频电流干扰痛觉传导。音乐疗法、放松训练能减轻焦虑,提高痛阈。这些物理和心理疗法可作为药物镇痛的重要补充。

8.特殊人群的疼痛管理

儿童镇痛需考虑体重和发育特点,多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安全药物。老年人代谢慢,应减少阿片类药物剂量。孕妇禁用NSAIDs,可选择对乙酰氨基酚。癌症患者可能需要长效镇痛方案。个体化用药至关重要。

9.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

“忍痛有利于恢复”是错误的观念,未控制的疼痛反而会延缓愈合。阿片类药物成瘾性在短期规范使用时极低,不必过度担心。按时给药比“痛了再吃”效果更好。同时要预防便秘、恶心等药物副作用。

10.康复期的疼痛管理

随着伤口愈合,应逐步过渡到非药物镇痛。适度活动能预防粘连、促进恢复,但需避免过度劳累。如疼痛持续超过预期时间或加重,可能提示感染等并发症,应及时就医复查。

11.结语

现代疼痛管理已经能够有效控制绝大多数术后疼痛,患者完全不必“忍痛”恢复。通过多模式镇痛策略,结合药物与非药物方法,可以让恢复过程更加舒适顺利。记住: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疼痛感受,配合科学的镇痛方案,就能让术后疼痛“退退退”,早日重返健康生活!如有特殊情况,务必咨询专业医疗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