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而心脏瓣膜则是确保血液单向流动的关键“阀门”。当心脏瓣膜出现狭窄或关闭不全时,血液流动受阻,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胸痛、晕厥甚至心力衰竭。传统治疗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方法是开胸手术置换瓣膜(SAVR),但对于高龄、合并多种疾病的患者,手术风险极高。
近年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心脏瓣膜疾病的治疗模式。这项微创技术无需开胸,仅通过血管穿刺即可完成瓣膜置换,极大降低了手术风险,为无法耐受传统手术的患者带来了新生。那么,TAVR是如何实现的?它适用于哪些患者?又有哪些优势和局限性?
1.什么是TAVR?
TAVR(TranscatheterAorticValveReplacement),又称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是一种微创介入治疗技术,用于治疗主动脉瓣狭窄或反流。与传统开胸手术不同,TAVR通过股动脉(大腿根部血管)或其他外周血管送入导管,将人工瓣膜精准植入病变部位,替代原有瓣膜功能。
TAVR的发展历程:
2002年,法国医生AlainCribier完成首例人体TAVR手术。2011年,美国FDA批准TAVR用于无法接受外科手术的高危患者。2019年,TAVR适应症扩展至低危患者,成为更多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2020年后,中国TAVR技术快速发展,国产瓣膜广泛应用。
2.TAVR适合哪些患者?
TAVR最初仅适用于外科手术极高危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但随着技术进步,其适应症逐渐扩大。
目前,TAVR的适用人群包括:
(1)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超声心动图显示瓣口面积<1.0cm²,平均跨瓣压差>40mmHg,或流速>4.0m/s)。
(2)外科手术高风险患者(如高龄、合并冠心病、慢性肾病、肺病等)。
(3)中低风险患者(近年研究证实,TAVR对中低危患者的疗效不劣于外科手术)。
(4)生物瓣衰败患者(既往接受过外科生物瓣置换,但瓣膜退化需再次干预)。
但以下情况可能不适合TAVR:严重血管病变。合并其他需外科处理的心脏问题。预期寿命短(<1年)或合并晚期肿瘤等疾病。
3.TAVR手术如何操作?
TAVR手术通常在杂交手术室(配备DSA造影和超声设备)进行,由心脏介入团队(包括心内科、心外科、麻醉科、超声科医生)协作完成。主要步骤如下:
(1)术前评估。①影像学检查:心脏超声(TTE/TEE)、CT血管成像(评估主动脉根部解剖、血管入路)。②风险评估:STS评分(SocietyofThoracicSurgeons)、EuroSCOREII等评估手术风险。
(2)手术过程。①麻醉:通常采用局部麻醉+镇静,或全身麻醉(取决于入路和患者情况)。②血管穿刺:经股动脉(最常见)、锁骨下动脉或直接经心尖穿刺。③导丝引导:在X线透视和超声引导下,将导管送至主动脉瓣位置。④球囊扩张:先扩张狭窄的瓣膜(球囊成形术),再释放人工瓣膜。⑤瓣膜释放:自膨胀式或球囊扩张式人工瓣膜精准定位并展开。⑥撤出导管:确认瓣膜位置和功能良好后,撤出导管,缝合血管。
整个手术通常耗时1-2小时,术后患者可在监护病房观察1-3天,恢复快的患者甚至术后次日即可下床活动。
4.TAVRvs.传统开胸手术:优势和局限
(1)优势。微创:无需开胸、心脏停跳和体外循环,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通常3-5天),术后疼痛轻。适用高危患者:80岁以上、多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仍可耐受。疗效可靠:术后跨瓣压差显著降低,症状改善明显。
(2)局限性。费用较高:人工瓣膜及手术耗材价格较贵(国产瓣膜约20-30万,进口瓣膜更高),但是即将纳入国家集中采购,费用将大幅度下降。瓣膜耐久性:目前生物瓣膜寿命约10-15年,年轻患者可能需二次干预。并发症风险:如血管损伤、传导阻滞(需安装起搏器)、瓣周漏、脑卒中等。
5.TAVR术后注意事项
(1)抗凝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
(2)定期随访:术后1、3、6、12个月复查心脏超声,评估瓣膜功能。
(3)生活方式调整:控制高血压、糖尿病,戒烟,适度运动。
(4)警惕并发症:如突然气短、下肢肿胀、晕厥等,需及时就医。
6.结语
TAVR作为革命性的心脏介入技术,让许多原本无法手术的患者重获“心”生。尽管存在一定局限,但随着技术进步和临床经验积累,TAVR有望成为主动脉瓣疾病的一线治疗方案。如果您或家人患有心脏瓣膜病,建议尽早咨询心脏团队,评估最适合的治疗方式,让心脏重新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