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65岁的张大爷中风出院后,家人发现他完全变了一个人。曾经开朗健谈的他,现在整天躺在床上发呆,对最爱的孙子也爱答不理,儿女们不解地说:“爸,您这病都治好了,怎么还闹脾气呢?”殊不知,张大爷正在经历的是中风后抑郁——这不是简单的心情不好,而是大脑发出的求救信号。
1.被忽视的“第二重打击”:中风后抑郁的真实面貌
中风,其主症包括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以及语言不利等。在现代医学里,“中风”即脑卒中,这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有缺血性脑卒中(像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像脑出血)这两种类型。该疾病的成因是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者血管阻塞致使血液无法流入大脑,进而造成脑组织损伤。
中风后抑郁(PSD),是在中风发生之后出现的一种情感障碍综合征。除了中风症状之外,它以情绪低落、兴趣缺失为主要特征,并且常常伴有躯体症状,多在中风后的2个月至1年期间发生。抑郁反应的发生较为隐蔽,难以被察觉,部分病人因为存在语言障碍,其抑郁症状无法被检测出来,往往要等到意外事件发生后才被知晓。实际上,要是我们早就对抑郁状态的表现有所了解,更多地关注病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这样的惨剧是完全能够避免的。
2.大脑的“求救信号”:识别PSD的预警症状
当中风患者处于中风稳定后的2周至3个月时,若出现以下表现,家人需格外警惕:
其一,因肢体瘫痪、深浅感觉异常、二便失禁、视空间定位紊乱等情况,可能诱发心理性抑郁障碍,从而产生自我情绪低迷、悲伤恐惧、忧愁不安等抑郁症状。
其二,患者躯体症状往往较为明显,主要体现为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缓慢、焦虑烦躁等。
其三,PSD的抑郁症状与一般抑郁有所差异,它没有典型的晨重夜轻现象,相反,夜间症状较为严重,会出现失眠谵妄、寻衣摸床、搓空理线、言语错乱等情况;白天则表现为无精打采、疲倦乏力、思睡、嗜睡等。
3.治疗策略:既要修复血管,也要重建心灵
PSD需早诊断、早治疗。早期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能够及时改善情绪障碍,有助于异常神经功能的恢复,并且还可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全方位地看待和处理疾病。
(1)药物治疗:SSRI类药物(如舍曲林、帕罗西汀)为首选药物,其安全性高、副作用少。在必要情况下,可以联合使用其他抗抑郁药或者抗焦虑药。
(2)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有助于患者调整负面思维模式,从而改善情绪。
(3)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tDCS属于无创技术,它利用1-2mA的恒定、低强度直流电来调节大脑皮质神经元活动。该技术通过微弱直流电作用于大脑皮质,使静息膜电位超极化或去极化,进而调节神经网络活性,起到兴奋皮层的作用。
(4)经颅磁刺激(TMS):TMS基于电磁感应和电磁转换原理,其刺激线圈中的瞬变电流产生的磁场穿过颅骨,产生内生感应电流来刺激大脑皮质神经元,从而起到兴奋或抑制皮层活动的作用。这种技术无创,本质为颅内感应电刺激,使用简单且安全。TMS能够刺激与情绪调控相关的大脑区域,促使神经递质释放增加,调节神经活动以及神经元之间的通信,进而改善抑郁症状。2024年11月13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向阳团队在影响因子为10.5的《JAMA Network Open》发表研究结果,表明tDCS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重度抑郁症具有协同作用,疗效比单独使用更为显著。
(5)社会支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家庭成员一定要给予病人更多的关心,给予生活上的照顾,鼓励病人力所能及地参加社会活动。要关注病人病后的精神状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一位康复医师说得好:“中风损伤的是血管,而抑郁摧毁的是希望。”当我们理解PSD不是“闹情绪”,而是大脑在生理层面的呼救时,就能给患者最科学的帮助。请记住,及时识别和干预,完全可能让患者既保住生命,也找回生活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