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主要致盲原因之一,尤其是工作年龄的成人中。无论是否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几年后都有可能发生视网膜病变。因糖尿病和高血压都可损害视网膜,因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明显增加。怀孕也可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加重。
血糖升高使小血管壁脆弱,容易受损,从而导致血和液体渗漏进入视网膜。受损的视网膜血管可渗出血液和液体,进入视网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严重性和视力损失的严重程度与以下因素有关:血糖控制水平;血压水平;糖尿病患病时间的长短。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慢性进行性糖尿病导致的视网膜微血管渗漏和阻塞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眼底病变,如微血管瘤、硬性渗出、棉絮斑、新生血管、玻璃体增殖、黄斑水肿甚至视网膜脱离。
1.分类
糖尿病可导致两种类型的眼部改变:首先发生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后发生,且更严重。
(1)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对于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内的小血管渗出液体或血液,可发展成小膨出。受渗漏影响的视网膜区域肿胀,导致部分视野受损。
最初,对视力的影响可能微乎其微,但之后,视力逐渐受损。可能会出现盲点,但患者可能没有注意到,通常只有在进行检查时才会发现。如果视网膜中央区黄斑(包含高密度的感光细胞)附近发生渗漏,中央视力可能模糊。若因血管渗漏造成黄斑性水肿,将导致严重的视力下降。但是,即使视网膜病变发展到晚期,患者可能也不会出现视力下降。
(2)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糖尿病损害会促进新生血管的生长,新生血管的异常生长可引起出血、瘢痕,瘢痕的扩展可导致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异常生长,可引起出血、瘢痕。大面积瘢痕可导致视网膜脱离。与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比,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视力下降更严重。与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比,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视力的危害更大,可因玻璃体(充满眼球后方的胶状物)大量积血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导致完全或几乎完全的视力丧失。
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症状可能包括视物模糊、视野中出现漂浮物(黑点)或闪光、严重的突发无痛视力下降。
2.临床表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常见的早期临床表现包括微动脉瘤形成和视网膜内出血。微血管损伤导致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棉絮斑、出血数量增加、静脉异常和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IRMA)。在这个阶段,血管通透性增加会导致视网膜增厚(水肿)和/或渗出液,从而导致中心视力下降。
3.治疗
近年来,医药科技进步很快,尤其是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出现,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有了更多的选择,比如,激光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对控制黄斑水肿会有更好的效果;比如,对已经有新生血管形成的病例,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帮助新生血管的退缩,尤其新生血管在视神经乳头上无法进行激光治疗时;有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晚期,必须手术的病例,也可以先注射药物,然后再手术,这样可减少术中出血。
一般来说,全视网膜激光光凝会分3~4次做完,不提倡一次打的太多,太多会引起水肿加重。很多患者由于没有及时进行激光治疗,导致玻璃体出血、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机化增殖膜形成、视网膜脱离,落到失明的地步。相反如果激光治疗及时、恰当,完全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如果糖尿患者血糖控制不好,也没有及时正确地激光治疗,视网膜病变发展到增殖期,玻璃体出血1个月以上不吸收,或视网膜有增殖膜,有视网膜脱离,影响中心视力,必须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将出血清除,剥除增殖膜,将视网膜复位,同时进一步进行加强的激光光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