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作为一种无法通过人工合成,也无法被长期储存的宝贵资源,其价值不可估量。医疗界的权威专家强调,正确认识输血,适度捐献血液,对身体的健康没有任何负面影响。输血治疗是临床各科室广泛应用的一种治疗方式,主要是通过静脉为患者输注血液,以稳定与维持其血液循环,达到挽救生命的目标。本文将从血液的功能、输血的作用以及如何避免经输血传播疾病,带领大家科学认识输血,从而提升血液的安全性。
1血液的功能
血液在人体生命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就像大自然中的江河湖海一样,它常被誉为“生命之河”。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具备多种功能,如:运输功能、调节功能、防御功能和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的功能。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脂肪、蛋白质、糖、无机盐、维生素、水、氧气)和机体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废物(二氧化碳、尿素及过多的水分)都是依靠血液的流动来运输的。此外,机体要维持内外环境的稳定性、维持体温的恒定及调节人体组织细胞内的酸碱平衡等都需要通过血液来实现。
2 输血的作用
输血是根据病情的实际需要,为患者安全有效地输入血液的过程,是临床上一项重要的抢救和治疗措施。输血的主要目标是提升血液携带氧气的功能,恢复身体的血液容积,并矫正机体出现的凝血不良等问题。通常来说,输血是安全的。然而,输血如同所有药物一样,也存在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虽然近些年我国输血技术已显著成熟,再加上操作技术的规范,显著提高了输血治疗安全性,但不同患者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再加上血液制品成分复杂,部分患者在输血治疗后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发热、过敏等,直接对疗效及预后造成影响。因此,科学合理的临床用血、正确的输血技术、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置等是直接影响输血疗效的重要因素。
3 如何避免经输血传播疾病?
有种说法认为输血是把“双刃剑”,那是基于早期较为落后的输血医疗技术来说的。随着输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输血传播性疾病的风险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从血管到血管(即从献血者血管到受血者血管)的闭环管理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手段,避免经输血传播疾病,保障血液安全主要有3个维度,一是供应量的安全,二是血液本身质量的安全,三是临床使用的安全。
3.1 供应安全
确保血液安全至关重要,而这份安全的根本便在于无偿捐献血液。无偿献血主要归功于利他主义的驱动,这有助于大幅度降低经血传播输血传染病的风险。一份血液从采集到输给患者,必须经历层层关卡的考验,才能用到患者身上。
3.2 血液本身质量的安全
血站首先要筑牢血液安全防线:1)筛选低风险人群:低风险人群的自愿无偿献血是杜绝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基础;2)使用一次性医疗耗材:采供血机构所使用的医疗耗材都是一次性使用;3)血液检测一丝不苟:所有发往临床的血液,都是经过严格检测合格的血液,检测共有七项:ABO血型、RhD血型、转氨酶和乙肝、丙肝、艾滋 病及梅毒病原体标志物。
3.3 临床使用的安全
由于“窗口期”(当人体感染某种病原体到能检测到阳性传染性指标的这一期间定义为窗口期)仍然存在,经血传播疾病和输血不良反应还无法完全避免。因此临床应严格控制输血指征,可输可不输坚决不输,能不输全血尽量不输全血,能自体输血就不异体输血。经综合评估,确实需要输血的患者,在输血前要严格对献血者和受血者的血样进行交叉配血试验,配血相合方可进行输血。当执行输血操作时,医疗工作者必须严密监控病人是否产生输血不良反应,以及他们的基础生理指数是否发生了变化等。如果发现不良反应,应立刻实施应对策略,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和修订输血计划。
总之,我们应大力宣传推进无偿献血,从血液采集源头上筛选低危人群,再经过严格的无菌操作、实验室检查,并对献血者和受血者身份进行确认;临床应严格控制输血指征、选择合适的血液品种、严格执行输血前交叉配血试验等,做好从血管到血管的闭环管理。科学认识输血、规范合理用血,才能让需要血液的患者能及时获得高质量、充足、安全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