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起床,频繁打喷嚏、流鼻涕,鼻子像被棉花堵塞,呼吸不畅,这些恼人的症状,是鼻炎患者的日常写照。鼻炎作为一种常见的鼻腔疾病,不仅影响生活质量,长期发展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西医治疗鼻炎多采用抗炎、抗过敏药物,但部分患者会面临病情反复的困扰。而中医凭借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色,在鼻炎防治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通过精准辩证用药,帮助患者改善呼吸质量,摆脱鼻炎困扰。
1.中医视角下的鼻炎成因
在中医理论中,鼻炎归属于“鼻鼽”“鼻渊”等范畴。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鼻为肺之门户,鼻炎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肺主气,司呼吸,若肺气虚弱,卫外不固,风寒之邪就容易侵袭人体,犯及鼻窍,导致鼻窍壅塞,出现流涕、喷嚏等症状;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脾虚则水湿运化失常,水湿上犯鼻窍,会引发鼻流清涕、鼻黏膜水肿等问题;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肺脾,虚寒内生,也会加重鼻炎症状。
此外,外界环境因素如花粉、灰尘、寒冷空气等,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都可能诱发或加重鼻炎。
2.中医对鼻炎的辩证分型与治疗
(1)肺气虚寒型。肺气虚寒型鼻炎患者,常表现为鼻窍奇痒,喷嚏连连,继而流大量清涕,鼻塞,嗅觉减退,且症状在遇风冷时加重。这类患者平素还可能伴有气短懒言,咳嗽痰稀,自汗,面色苍白等症状。中医治疗以温肺散寒、益气固表为原则,常用方剂为温肺止流丹加减。方中人参、黄芪等益气固表;细辛、荆芥、诃子温肺散寒、通窍止涕;甘草调和诸药。通过补益肺气,驱散寒邪,改善鼻窍功能。
(2)脾气虚弱型。脾气虚弱型鼻炎患者,主要症状为鼻塞较重,鼻流清涕或黏涕,嗅觉减退,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四肢倦怠乏力。治疗时需健脾益气、升阳通窍,选用补中益气汤合苍耳子散化裁。补中益气汤中黄芪、白术、党参等健脾益气;升麻、柴胡升阳举陷;苍耳子散里的苍耳子、辛夷花、白芷等则具有通窍止痛的功效,两方合用,能有效改善因脾虚导
致的鼻炎症状。
(3)肾阳不足型。肾阳不足型鼻炎患者,除了有鼻痒、喷嚏、流清涕等常见症状外,还伴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等表现。治疗应温补肾阳、固肾纳气,金匮肾气丸是常用方剂。方中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滋补肾阴;附子、肉桂温补肾阳,以阴中求阳;茯苓、泽泻利水渗湿,诸药配伍,可使肾阳得补,鼻窍得养。
3.中医防治鼻炎的特色疗法
除了辩证用药,中医还有多种特色疗法辅助治疗鼻炎。针灸疗法选取迎香、印堂、合谷、足三里等穴位,通过针刺或艾灸,激发经气,调节脏腑功能,达到通利鼻窍的目的;推拿按摩通过按摩鼻部周围穴位,如鼻通穴、上迎香穴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鼻腔通气;中药熏蒸利用中药蒸汽的温热和药力作用,直接作用于鼻窍,使药物直达病所,缓解鼻炎症状。此外,中药贴敷疗法也是常用手段,在三伏天或三九天,将白芥子、细辛、甘遂等药物研磨成粉,调成膏状贴敷于大椎、肺俞、脾俞等穴位,借助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
扶助人体阳气、驱散内伏寒邪,起到预防和治疗鼻炎的效果。
还有耳穴压豆法,通过刺激耳部的肺、脾、肾、内鼻等反射区,调节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从而改善鼻炎症状。日常的饮食调理和生活防护也至关重要,患者应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注意保暖,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中医防治鼻炎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辩证用药和多种特色疗法相结合,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缓解鼻炎症状、减少复发、改善呼吸质量的目的。临床数据显示,许多长期受鼻炎折磨的患者,在接受中医系统治疗3~6个月后,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显著减轻,生活质量大幅提升。例如,曾有位患者常年被过敏性鼻炎困扰,经过中医辨证用药配合针灸、中药熏蒸等疗法,不仅症状明显改善,免疫力也得到增强,鼻炎发作频率明显降低。如果你正受鼻炎困扰,不妨尝试中医治疗,让清新呼吸重新回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