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7月08日 星期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家庭护理与呼吸训练技巧

作者: 江婷

仪陇县复兴中心卫生院发布时间:2025-04-11 09:52:24858次浏览[发表证书]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常常面临咳嗽、气喘和活动受限等问题,但科学的家庭护理和呼吸训练能显著改善这些症状。对患者和家属而言,掌握正确的居家照护方法,不仅能让呼吸更顺畅,还能减少急性发作的风险。

从调整居家环境到学习呼吸技巧,每一步看似简单地改变,都可能成为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

1.打造安全舒适的家庭环境

1)环境优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3次,每次15~30分钟,避免冷风直吹。使用空气净化器时选择医用级滤芯,重点关注PM2.5和过敏原过滤功能。冬季取暖建议搭配加湿器,将湿度维持在40%~60%,防止呼吸道黏膜干燥。

2)规避刺激物:远离香烟、油烟、蚊香等烟雾源,清洁剂选择无刺激性气味的植物基产品。家具摆放减少直角设计,预留足够活动空间,床边安装扶手辅助起身。家中可配备便携式制氧机,血氧仪监测血氧饱和度(建议维持在95%以上),发现低于90%时及时联系医生。

2.日常照护的精细化操作

1)饮食管理:采用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富含维生素的膳食结构,每日5~6餐少量多食。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避免油炸食物增加膈肌压力。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ml/天,分8次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引发气促。

2)药物规范使用:吸入剂操作需家属监督:打开装置后深呼气,含住吸嘴同步按压药罐,深吸气后屏息10秒。建议制作用药时间表,标注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不同药物的使用时段。每3个月清洗雾化器面罩,防止细菌滋生。

3.呼吸功能训练的核心技巧

1)腹式呼吸训练:腹式呼吸训练建议在餐后1小时进行,避免饱腹状态影响膈肌活动。仰卧时屈膝60度,腰部垫薄枕保持自然生理曲度,左手轻放腹部感受起伏。用鼻缓慢吸气4秒,确保腹部匀速鼓起而胸廓基本不动;缩唇呼气时想象面前有烛火需轻轻吹动,持续6秒将气体完全排出。注意全程保持肩膀放松,避免用力耸肩。初期训练可能出现头晕,可缩短单组次数至5~8次。当能连续一周完整完成训练后,可尝试坐姿或站姿练习,此时可用双手同时按压肋下缘,强化对呼吸肌群的控制感知。

2)缩唇呼吸法:适用于急性气促发作时。用鼻吸气2秒,嘴唇呈吹口哨状缓慢呼气4~6秒,呼气时长应是吸气的2~3倍。可与身体前倾姿势配合,手扶膝盖降低呼吸肌负荷。

3)呼吸肌强化训练:使用阈值阻力呼吸训练器,从最小阻力开始,每天2次,每次10分钟。吸气时保持胸腔稳定,仅靠膈肌发力,逐步增加至能持续吸气5秒的水平。

4.生活习惯的科学调整

1)运动康复要遵循“个体化阶梯原则”:从床边抬腿、坐姿踏步开始,逐步过渡到走廊步行、固定自行车训练。采用间歇运动法:运动1分钟+休息2分钟,总时长不超过30分钟/天。佩戴运动手环监测心率,控制在(170~年龄)×80%的安全范围内。

2)感染预防需多管齐下:流感季前接种肺炎疫苗和流感疫苗,外出佩戴口罩(选择BFE95%的医用外科口罩)。洗手时揉搓指缝、甲沟20秒以上,门把手、手机等高频接触物品每日用75%酒精擦拭。

5.心理支持与长期管理

1)情绪疏导:家属可通过“呼吸同步法”安抚患者:握住其双手,用平稳语调引导“吸气……呼气……”,节奏控制在吸呼比12。鼓励参加病友互助小组,分享呼吸训练打卡记录,建立正向反馈机制。

2)睡眠管理:采用高侧卧位(头部抬高15°),使用记忆棉枕头减轻颈部压力。夜间吸氧者可将氧流量调低0.5L/min,避免干燥引起鼻出血。记录晨起痰液性状变化,出现黄脓痰立即就医。家庭护理和呼吸训练没有复杂的“特效技巧”,贵在每天坚持。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从改善卧室通风、练习腹式呼吸等小事做起,逐步建立适合自己的健康管理节奏。

家属的耐心陪伴和细致观察同样重要,比如记录每日痰液变化、提醒规范用药等。这些看似平凡的行动,经过日积月累,终将为患者筑起一道稳固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