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17日 星期日
中医拔罐的不同技法:干罐与湿罐的适用场景

作者:何巧琴

柳州市中医医院 外科外治中心 发布时间:2025-04-11 09:49:37936次浏览[发表证书]

拔罐疗法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体去湿气、缓解疼痛,通畅血液,还能调节身体的阴阳和气血。拔罐分为干罐和湿罐,前者多用于放松肌肉和改善血循环,后者则用来调理复杂疾病。掌握不同的拔罐技巧需要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现在人们对中医护理越来越重视,如何优化和创新拔罐疗法,成为了一大热点话题。

1.中医拔罐的概念与历史演变

拔罐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手法之一,其核心特点是通过负压作用将皮肤局部吸起,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经络气血运行,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这一技法的最初应用可以追溯到3000余年前的古代中国,《内经》中便有相关记载,其后在《备急千金要方》等经典中医著作中得到了更规范的阐述。早期的拔罐多以陶制罐具或竹管为器,有时还会选用动物角制成的“角罐”,用以解决瘀血、肿痛等常见病症。随着时间推移,拔罐技术与器具不断发展,逐渐出现玻璃罐、橡胶罐等更易操作和清洁的罐具。

2.干罐与湿罐的操作流程及技术要点干罐通常以塑料罐或玻璃罐为主,操 作时先在拔罐部位涂抹润滑剂以减少摩擦,利用火罐加热、气泵抽气等方式产生负压,迅速将罐具吸附在特定部位。干罐过程中应根据患者体质和病灶部位及时调整负压强度和拔罐时间,避免出现过度刺激或皮肤损伤。

湿罐则相对复杂,一般是在完成干罐后,由操作人员利用消毒后的针具或三棱针,在拔罐部位刺破皮肤,使少量血液或体液外渗,吸附罐具形成密闭状态一段时间。湿罐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预防感染风险,根据病情控制出血量及时间,切忌力度过大导致皮肤深层损伤。

3.干罐在浅表性疾病中的应用场景

干罐作为传统中医拔罐技法的一种,主要运用于缓解浅表性疾病,如肌肉紧张、疲劳性腰背痛及风寒引起的肩颈部不适等情形。利用负压在皮肤局部形成吸附作用,干罐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消除瘀滞,使局部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给增加,从而缓解症状。特别是在现代都市压力大的生活状态中,干罐对由久坐或不良姿势引起的肌肉疲劳显现出其独特的调节作用。干罐常用于肌表浅层,因其操作简便、不损伤皮肤且适用范围广,更适合应用于初次接受拔罐的人群以及仅有局部酸痛、不适症状的患者。不同部位的拔罐操作时间需根据个体体质及症状轻重而调整,但通常控制在5~10分钟,以避免造成皮肤不适或瘀斑过度出现。

4.湿罐在复杂病症中的治疗作用

湿罐是一种结合拔罐与刺络放血的中医技术,在复杂病症的治疗中具有独特作用。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负压环境在皮肤表面形成紧密吸附,利用微小刺络引流少量体液或瘀血,调和气血、消除瘀堵。湿罐在治疗慢性疾病过程中尤为常用,如对风湿性关节病、类风湿关节炎、顽固性肌肉疼痛,以及某些瘀阻性疾病有显著效果。其主要机制在于通过放血达到清泄瘀热,疏通经络,使阻滞气血得以流通。湿罐可在免疫性疾病中改善全身循环功能,增强代谢。湿罐疗法在综合调理中的应用尤其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其疗效主要依赖精确诊断与操作的专业性。

5.干罐与湿罐的结合与综合应用探索

干罐与湿罐的结合应用能够充分发挥两者优势,以满足患者具体病症的需求。干罐通过负压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适用于放松肌肉、缓解疼痛等较为浅表性的 问题。湿罐则通过刺破皮肤附加出血的方式,加速毒素的排出和邪气的外泄,对顽固性、深层性病症具有显著效果。在具体操作中,可根据病情的复杂程度和症状的表现,先进行干罐操作以调节浅层气血循环,随后结合湿罐进一步增强祛邪解毒的作用。这种针对性强的联合方法不仅提升了治疗效果,还降低了患者因体质差异而产生的不适感。例如在体内寒湿气较重的情况,可先用干罐活血化瘀,再用湿罐祛湿排毒,为身体机能恢复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通过灵活调整拔罐技法的组合,适应不同病症的治疗需求,为患者提供更精准、全面的健康解决方案。

6.结束语

中医拔罐作为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技法和显著的效果已成为广大患者调理身体的重要选择。干罐与湿罐在操作手法、适用范围以及治疗目的上各具特点,为不同病症提供了更为精准的干预手段。在实际应用中,基于个体需求进行技法选择,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进行优化与创新,不仅传承了传统中医的智慧,也为其在当代医疗体系中的发展拓展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