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7月31日 星期四
不同类型骨折的护理要点与注意事项

作者: 周叶

成都八一骨科医院发布时间:2025-04-11 16:29:59932次浏览[发表证书]

生活中难免遇到磕碰,从运动扭伤到意外摔倒,骨头受伤的情况并不少见。骨折后能否恢复如初,不仅取决于治疗是否及时,更与日常护理密切相关。无论是手臂打石膏还是腿部缠绷带,正确的居家护理能加速愈合、减少后遗症。

1.常见骨折类型及护理核心原则

1)上肢骨折(如手腕、前臂、锁骨):上肢骨折多因跌倒或直接撞击导致。护理时需优先固定患肢,避免关节过度活动。使用夹板或石膏固定时,需确保关节处于功能位(如手腕微背屈),防止僵硬。日常可佩戴三角巾悬吊患肢,减少重力牵拉。康复阶段逐步进行握力球训练或手指屈伸,恢复肌肉协调性。

2)下肢骨折(如股骨、胫骨、踝关节):下肢需承担体重,护理重点在于减少负重。早期需严格卧床,使用拐杖或助行器辅助移动,避免患肢过早受力。石膏固定期间注意观察足部血液循环,若出现皮肤发紫或麻木,需及时就医调整松紧度。恢复期从被动关节活动过渡到主动抗阻训练,例如直腿抬高或靠墙静蹲,逐步重建腿部力量。

3)脊柱骨折:脊柱骨折多由高空坠落或严重外伤引起,可能伴随神经损伤风险。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保持脊柱轴线平直,搬运时使用硬质担架,避免扭曲身体。恢复期佩戴支具保护脊柱稳定性,睡眠选择硬板床,侧卧时双腿间夹软枕维持生理曲度。若出现下肢麻木或排尿困难,需立即就医排查神经压迫。

4)肋骨骨折:此类骨折常因胸部挤压或剧烈咳嗽引发。护理以缓解疼痛和预防肺炎为主:使用弹性绷带固定胸廓,但需松紧适度以免限制呼吸;咳嗽时用手按压骨折部位减少震动痛;每日进行深呼吸训练,预防肺部感染。避免提重物或突然转身,防止骨折端移位。

2.骨折护理的注意事项

1)精准固定与定期复查:固定器材需由专业人员操作,确保骨折端对齐。石膏固定后,前3天每日观察肢体末梢颜色和温度,肿胀消退后若石膏松动需重新加固。X光复查时间需遵医嘱,通常在第2周、第6周评估骨痂生长情况。

2)疼痛管理与炎症控制:急性期可冷敷患处(每次15分钟,间隔2小时),减轻肿胀。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需餐后服用,避免空腹刺激胃黏膜。若疼痛持续加重或出现跳痛,警惕感染风险。

3)营养补充与代谢支持:骨折愈合需大量蛋白质和矿物质。每日摄入牛奶、鱼类、豆制品补充钙质;维生素C(柑橘、西兰花)促进胶原合成;维生素D(日晒、蛋黄)帮助钙吸收。戒烟戒酒,尼古丁和酒精会延缓骨细胞再生。

4)分阶段康复训练:在制动期(0~4周),患肢固定期间应重点维护健侧肢体功能,例如通过绷紧健康侧大腿肌肉并保持5~10秒的等长收缩训练,每日3组、每组15次,既能维持肌肉张力,又能通过交叉效应促进患肢血液循环。进入骨痂形成期(4~8周)后,在医生确认骨折端稳定的前提下,可开始轻柔的被动关节活动——家属协助患者缓慢屈伸肘关节,

或自主完成踝泵运动(脚背反复勾脚与绷脚),每日2~3次,每次10分钟,既能预防关节僵硬,又可刺激骨痂生长。8周后进入功能恢复期,训练重点转向主动抗阻练习:使用弹力带进行渐进式拉伸,例如坐位抬腿时增加阻力;或借助水中浮力完成行走训练,既能减轻关节负荷,又能增强肌肉耐力。

需注意所有训练应以无痛为原则,单次活动后酸痛感24小时内消退为适宜强度,逐步从基础动作过渡到日常功能性训练,如提物、上下楼梯等,最终实现关节活动度与肌肉力量的同步恢复。

骨折恢复就像一场需要耐心配合的“身体修复工程”,既要给骨骼足够的时间生长,也要通过合理锻炼防止肌肉萎缩。无论哪种骨折,谨记“遵医嘱、勤观察、分阶段、控风险”十二字方针,避免自行拆固定、过度进补或盲目按摩。伤口愈合后也别急着恢复高强度活动,定期复查确认骨骼强度,才能让受伤的部位真正“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