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眩晕的众多病因中,耳石症堪称“常客”,占据眩晕患者群体的20%~30%。它就像一个神秘的“捣蛋鬼”,常常在不经意间引发令人胆战心惊的眩晕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困扰。
1.什么是耳石症?
耳石症,医学上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其核心特点鲜明。患者会突然遭受短暂而剧烈的眩晕侵袭,这种眩晕感往往如疾风骤雨般袭来,又迅速消散,通常持续几秒到1分钟不等。而且,这种眩晕并非毫无缘由,它常常由特定的头位变化所触发,比如当我们躺下、翻身、抬头或者低头时,就可能瞬间陷入天旋地转的境地。
从病因层面来看,耳石症的“罪魁祸首”是内耳中的耳石。这些耳石原本是碳酸钙结晶,正常情况下安静地待在耳石器内,协助我们感知身体的平衡和运动。然而,一旦它们“调皮”地脱落,误入半规管,就会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样,干扰平衡信号的正常传递,进而引发“天旋地转”的眩晕感。
2.谁容易得耳石症?
耳石症并非人人易患,以下几类人更易“中招”。中老年人是高发群体,尤其是50岁以上者,年龄增长使耳石退化,稳定性变差,易脱落。头部外伤者也是潜在患者,摔倒、头部撞击等可能损伤内耳结构,引发耳石脱落。长期卧床或缺乏运动的人,平衡系统缺乏锻炼,内耳功能退化,耳石易“出走”。骨质疏松、缺钙人群同样要警惕,钙是维持耳石稳定的关键元素,缺钙时耳石会变得脆弱易脱落。此外,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激素水平的波动可能会影响内耳的生理功能,增加耳石脱落的风险。
3.如何确诊?
要确诊耳石症,医生通常会采用专业的试验方法。Dix~Hallpike试验和Roll Test(翻滚试验)是常用的诊断手段。医生会通过特定的头位变化来诱发患者的眩晕,并仔细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特征性眼震,也就是眼球不自主地抖动。这种眼震是耳石症的重要诊断依据之一。
在诊断耳石症时,一般不需要进行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除非医生怀疑患者可能存在脑卒中或肿瘤等其他疾病。同时,听力检查通常也是正常的,这进一 步支持了耳石症的诊断。
4.治疗方法:耳石复位术
耳石复位术是治疗耳石症的核心方法,其中手法复位效果显著,有效率高达90%。医生会根据耳石所在的不同半规管,采用相应的复位方法。
Epley复位法适用于后半规管耳石。医生会引导患者进行一系列特定的头部运动,通过改变头部的位置,利用重力作用让脱落的耳石沿着半规管慢慢回到正确的位置。Semont复位法则是一种快速摆动复位的方法。医生会迅速将患者从一侧摆动到另一侧,通过这种快速的体位变化,使耳石在半规管内发生位移,从而达到复位的目的。Barbecue翻滚法主要用于水平半规管耳石。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一系列的翻滚动作,就像烤肉时翻转烤肉串一样,让耳石在水平半规管内逐渐复位。
除了在医院由医生进行手法复位外,患者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学习一些简单的家庭自我复位动作,如Brandt~Daroff练习。这种练习方法相对简单,患者可以在家中自行进行,有助于缓解症状和促进康复。
5.预防复发小贴士
为预防耳石症复发,患者日常需留意:避免突然剧烈转头,起床、躺下动作放缓,以防已复位或未稳定的耳石再次脱落致眩晕;睡眠时可适当垫高枕头,降低耳石脱位风险。骨质疏松患者要适度补钙和维生素D,增强骨骼强度,维持耳石稳定。
6.常见误区
在面对耳石症时,很多人存在一些误区。有人认为“眩晕就是脑供血不足”,
实际上,BPPV是内耳问题,与脑血管并无直接关系。将两者混淆可能会导致误诊和延误治疗。还有人觉得“耳石症必须吃药才能好”,其实复位才是治疗耳石症的关键,药物只能暂时缓解症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外,“复位后立刻不晕”也是一种错误的认识。部分患者在复位后可能会出现1~2天的残留头晕,这是因为大脑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耳石复位后的新状态。
总之,耳石症虽然会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但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它,及时诊断和治疗,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就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情,减少复发,让生活重新恢复平静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