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7月31日 星期四
肿瘤患者居家护理全指南:从饮食到心理的科学照护

作者:史潇潇

吉林市中心医院 发布时间:2025-04-11 15:58:53620次浏览[发表证书]

当癌症诊断书摆在面前,患者和家属往往会陷入恐慌,但科学的护理能为治疗之路铺就坚实基础。肿瘤护理并非仅在医院完成,居家期间的日常照护更是影响康复质量的关键环节。本文将从饮食、症状管理、心理调适和生活细节四个维度,为您拆解肿瘤护理的核心要点,让专业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生活实践。

1.饮食护理:为身体构筑营养防线

肿瘤细胞的生长会消耗大量能量,合理饮食是对抗疾病的“营养弹药”。患者饮食需遵循“三高一多”原则:高蛋白(如鱼、蛋、奶、豆制品)帮助修复受损组织,高热量(杂粮饭、坚果)补充机体消耗,高维生素(深绿色蔬菜、低糖水果)增强免疫力,多饮水(每日1500~2000ml)促进代谢废物排出。

化疗期间常见恶心呕吐,可采取“少食多餐”策略,避免油腻、过甜食物,尝试姜茶、苏打饼干缓解不适。放疗患者若出现口腔黏膜损伤,应将食物煮至软烂,避免辛辣刺激,餐后用淡盐水漱口。需特别注意的是,民间“饿死肿瘤”的说法完 全错误,癌细胞会优先掠夺营养,过度节食只会让正常细胞“饿肚子”,正确做法是在营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食谱。

2.症状管理:居家护理的实操技巧

癌痛是最令患者恐惧的症状之一,遵循“三阶梯止痛”原则至关重要:轻度疼痛可选布洛芬等非甾体类药物,中度疼痛需用可待因等弱阿片类药物,重度疼痛则需吗啡等强阿片类药物,且必须按时服药而非痛时才吃,以免疼痛反复发作。家属要学会观察疼痛部位、性质和持续时间,记录在疼痛日记中,为医生调整用药提供依据。

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是常见副作用,患者需减少外出,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家属护理前要洗手,餐具定期煮沸消毒。若出现发热(体温38)、咳嗽等感染迹象,需立即就医。部分患者会出现便秘,除了多吃芹菜、火龙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还可顺时针按摩腹部(以肚脐为中心,每次10分钟),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开塞露。

3.心理调适:走出“情绪孤岛”的实用策略

确诊癌症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如同“心灵肿瘤”,会直接影响免疫系统。家属可帮助患者建立“情绪温度计”,每天用0~10分记录情绪状态,当分数持续≥7分时,需及时介入干预。正念冥想是简单有效的减压方法:找安静处坐下,专注于呼吸(吸气4秒,屏息4秒,呼气6秒),每次10分钟,可借助手机APP引导练习。

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同样重要,鼓励患者加入抗癌社群(如医院组织的患友会、线上康复小组),分享经验能减少孤独感。家属要避免说“别担心,肯定会好”这类模糊安慰,可改为“今天你看起来很累,想聊聊吗”,用具体的关心打开沟通渠道。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干预,现代医学证明,结合认知行为疗法的心理干预可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4.生活细节:从环境到习惯的全面呵护

居家环境宜保持温湿度适宜(温度22~26,湿度50~60%),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避免使用空气 清新剂等刺激性物品。床铺要平整干燥,长期卧床患者每2小时翻身一次,骨突部位(如骶尾部、足跟)可垫软枕,预防压疮发生。

运动方面需遵循“量力而行”原则,术后恢复期可做缓慢的肢体伸展,化疗间歇期可散步(每次15~30分钟,以不感到疲劳为宜),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功法因动作柔和,特别适合肿瘤患者。要注意避免正午阳光直射,外出时穿长袖衣物、戴宽边帽,防止皮肤晒伤。定期监测体重(每周1次)是评估营养状况的直观指标,若出现持续体重下降(每周超过1kg),需及时联系主管医生。保留门诊病历、检查报告和用药清单的“健康档案”,能在复诊时为医生提供完整的病情参考。

肿瘤护理不是与疾病的“殊死搏斗”,而是用科学方法搭建的“康复桥梁”。当饮食搭配、症状处理、心理调节和生活管理形成闭环,患者不仅能更好地耐受治疗,更能在与疾病共存的过程中,重新找回生活的掌控感。记住,每一个精心护理的细节,都是照亮康复之路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