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17日 星期日
糖尿病足保卫战:从血糖管理到创面护理

作者:夏伟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 • 四川省人民医院(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发布时间:2025-04-11 15:51:21886次浏览[发表证书]

在糖尿病众多并发症中,糖尿病足堪称“无声的杀手”。它不仅会给患者带来难以忍受的疼痛,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截肢,危及生命。

据统计,全球每20秒就有一人因糖尿病足而截肢,而科学的防治措施,能让45%~85%的截肢得以避免。这场与糖尿病足的“保卫战”,需要从血糖管理到创面护理的全方位出击。

1.血糖管理:打好防治根基

血糖是糖尿病足发病的关键因素,长期高血糖会像“腐蚀剂”一样,破坏神经和血管。正常情况下,神经能敏锐感知外界刺激,血管为组织输送充足营养,但在高血糖环境下,神经纤维逐渐变性,导致感觉减退或消失,患者可能察觉不到脚部细微的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壁增厚、狭窄,足部供血不足,伤口愈合变得极为困难。稳定血糖,饮食调控首当其冲。遵循“总量控制、均衡营养”原则,主食选择粗细搭配,如将白米饭替换为糙米饭、全麦面包,可减缓餐后血糖上升速度;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像西兰花、 菠菜等,既能增加饱腹感,又有助于稳定血糖。

运动也是调控血糖的“良药”。每周应保证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降低血糖水平。但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选择舒适的运动鞋袜,避免脚部受伤。此外,规律作息同样重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维持体内激素平衡,利于血糖稳定。每天尽量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避免熬夜。血糖监测更是不能忽视的环节。糖尿病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定期监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睡前血糖等。通过监测数据,能及时了解血糖波动情况,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一般来说,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4.4~7.0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若血糖波动较大或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2.日常防护:将风险扼杀在摇篮

糖尿病患者的足部异常脆弱,日常防护稍有疏忽,就可能埋下隐患。每天仔 细检查足部成为必修课,借助镜子查看足底、趾缝等容易忽略的部位,留意是否有水泡、擦伤、鸡眼等。洗澡时水温控制在37~40,用手或肘部试温,避免因足部感觉减退导致烫伤。

选对鞋子和袜子是足部防护的关键。鞋子应选择鞋头宽大、透气、鞋底柔软的款式,尺码以能容纳一根手指为宜,避免挤压脚趾;袜子优先选择棉质、浅色、袜口宽松的,浅色便于及时发现足部是否有渗血或渗液。

3.创面护理:防止病情恶化

糖尿病足一旦出现创面,护理工作就变得尤为关键。日常要做好足部清洁,每天用37~40℃的温水洗脚,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失去知觉的双脚;洗脚时间控制在5~10分钟,避免长时间浸泡。洗完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特别是脚趾缝间,防止残留水分滋生细菌。

定期检查足部也必不可少。每天仔细观察双脚,查看是否有伤口、水泡、溃疡、鸡眼等异常情况。由于糖尿病患者足部感觉减退,检查时要格外小心,可用镜子辅 助观察脚底。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避免病情加重。

当创面出现时,处理方法要科学规范。对于较小、较浅的创面,先用生理盐水冲洗,去除表面的污垢和分泌物,然后用碘伏消毒创面周围皮肤,再覆盖无菌纱布,定期更换敷料。若创面较大、较深或出现感染迹象,如红肿、渗液、发热等,应立即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清创、抗感染等治疗。同时,可使用一些促进创面愈合的药物,如生长因子凝胶等。

此外,减压也是创面护理的重要措施。糖尿病足患者足部压力分布不均,会影响创面愈合。可通过使用减压鞋垫、轮椅、拐杖等辅助器具,减少受伤部位的压力,促进血液循环,为创面愈合创造有利条件。

糖尿病足的防治是一场持久战,从严格的血糖管理到细致的创面护理,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只有将这些措施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才能有效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一旦出现问题,也能及时应对,打赢这场“保卫战”,守护足部健康,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