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是临床诊断感染性疾病的重要依据,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标本留取的质量。错误的留取方式可能导致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延误治疗或引发不必要的用药,
因此,掌握规范的标本留取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将从通用原则到具体标本类型,为大家详细阐述如何正确留取微生物检验标本。
1.标本留取通用“黄金法则”
(1)遵守无菌原则:避免污染是核心,医务人员留取过程中需严格防止环境或操作者带入杂菌,尤其是血液、脑脊液等无菌部位标本。(2)选择时机恰当:尽量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否则可能抑制病原体生长,导致假阴性。(3)选择部位准确:选择感染最明显的部位,如痰液应取深部咳出的部分,而非唾液。(4)留取标本足量足够:标本量过少可能无法检出病原体,但过量也可能稀释目标微生物。(5)快速送检:多数微生物对温度和时间敏感,延迟送检可能导致病原体死亡或杂菌过度繁殖。
2.分门别类讲要点:常见标本留取“说明书”(1)尿液标本。①适用情况:怀疑泌尿系统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②留取要点:清洁中段尿,排尿初期弃去前段,收集中段尿液,减少尿道口定植菌污染;女性患者需分开阴唇,男性应清洁龟头,不可混入分泌物或消毒液。③容器专用:使用无菌杯,不可用普通容器替代。④常见错误:未清洁外阴、留取全程尿液或长时间放置后送检。(2)痰液标本。①适用情况: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②留取要点是深部咳痰:晨起清水漱口后,用力咳出肺部深处痰液,避免唾液或鼻咽部分泌物,脓性痰最佳,量不少于1ml。③及时处理:若无法立即送检,可暂存4℃冰箱,但不超过2h。④常见错误:送检唾液或留取量不足,导致培养无意义。(3)粪便标本。①该类型的适用情况:肠道感染(如细菌性痢疾、沙门菌感染)。②留取要点是选取异常部分,如脓血、黏液处,提高检出率。③避免污染:不可混入尿液、水或消毒剂;使用专用便盒中的无菌勺取样。④特定检测要求:若怀疑寄生虫,需多次采样或保留全便。⑤常见错误:取样部位不当或送检延迟(寄生虫卵易降解)。(4)血液标本。①适用情况: 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全身性感染。②留取要点是严格消毒,皮肤用碘伏和酒精交替消毒,避免表皮菌污染。③多套采集:24小时内至少采集2~3套(每套包括需氧和厌氧瓶),提高阳性率。④足量:每瓶需注入8~10ml血液,儿童酌情减量。⑤该类型常见的错误是消毒不彻底、采血量不足或仅送检单瓶。(5)伤口/脓液标本。①适用情况:化脓性感染(如脓肿、术后切口感染)。②留取要点是清洁创面:先用无菌生理盐水冲去表面渗出物,采集深部分泌物或组织,避免仅取表层脓液。③优先组织活检:若条件允许,取感染边缘新鲜组织,培养阳性率高于拭子样本。④厌氧菌特殊处理:怀疑厌氧菌感染时,需用专用转运管或立即送检,避免接触空气。⑤常见错误是仅采集坏死组织或未清洁创面,导致结果假阴性。(6)咽拭子标本。①适用情况:上呼吸道感染(如链球菌性咽炎、白喉)。②留取要点是精准取材:用拭子用力擦拭双侧扁桃体及咽后壁,避免触碰舌面或颊黏膜。③快速转运:病毒检测需冷藏保存,细菌培养应室温送检,防止干燥或冷冻损伤病原体。④专用培养基:如怀疑百日咳,需使用含炭培养基拭子。⑤常见错误:取样力度不足、未避开唾液或送检超时。
3.运送与保存:别让努力白费!
(1)及时性原则:细菌培养标本需在1小时内送达实验室;若延迟,需根据类型冷藏(如尿液)或室温保存(如血培养瓶)。(2)特殊处理:厌氧菌标本需隔绝氧气,使用专用转运装置;病毒检测标本常需低温(-20℃或-70℃)保存。(3)禁止行为:不可冷冻细菌培养标本(除特定要求之外)以及不可添加固定剂(如甲醛)至微生物标本。
4.结语
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医生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决策,而规范化的标本采集是确保检验质量的首要环节,从无菌操作到精准送检,每一步都比较重要。无论是患者自行留取还是医护人员操作,都需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把握最佳采集时机,并注意快速送检与妥善保存,不同标本类型各有其特殊要求,只有精准执行每一步骤,才能真实反映感染状况,避免误诊或漏诊,双方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让检验结果真正成为医生临床决策的“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