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当世界陷入沉睡,你是否曾被身边人如雷的鼾声惊扰?又或者,自己就是那个鼾声制造者,却浑然不知?
可别小瞧这看似平常的打呼噜,要是睡觉时打呼噜突然“断气”,那可就危险了,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名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综合征(OSAHS)的“隐形杀手”。
1.OSAHS:藏在鼾声里的“定时炸弹”
OSAHS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综合征,指睡眠时上气道反复塌陷、阻塞,引发呼吸暂停与低通气,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可把呼吸道比作通道,若通道“堵车”,空气流通受阻,身体就会缺氧,问题随之而来。
(1)打鼾与呼吸暂停的“危险二重奏”。
打鼾是OSAHS常见症状。气流通过狭窄气道引发软组织振动产生鼾声,但OSAHS患者鼾声不规律,常伴突然“寂静”(呼吸暂停),时间数秒至数十秒不等,严重者每晚数百次。反复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使身体长期缺氧,威胁健康。
(2)多系统受损的“连锁反应”。
OSAHS影响远不止睡眠。它如石子投入湖面,在多系统激起涟漪。心血管系统首当其冲,长期缺氧致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增加冠心病、心梗风险;呼吸系统受波及,患者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影响工作生活;此外,还与糖尿病、肥胖、性功能障碍等多种疾病相关。
2.危险信号:别把“断气”当小事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可能患有OSAHS呢?除了睡觉打呼噜突然“断气”这一典型症状外,还有一些其他危险信号值得警惕。
(1)白天嗜睡:随时随地“秒睡”。
如果你经常在白天感到困倦、乏力,甚至在开会、开车、看电视等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都能“秒睡”,那可要小心了。这种过度的白天嗜睡是OSAHS的常见表现之一,严重者可能会在驾驶过程中突然睡着,引发交通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2)晨起头痛、口干: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经过一夜的睡眠,本应精神饱满,但OSAHS患者却常常在晨起时感到头痛、口干。这是因为睡眠中反复的呼吸暂停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引起脑血管扩张,从而引发头痛;而张口呼吸则会导致口腔黏膜水分蒸发,出现口干症状。
(3)性格改变、情绪波动:心理也“受伤”。
长期受OSAHS困扰的患者,还可能出现性格改变、情绪波动等问题。他们可能会变得易怒、焦虑、抑郁,对生活失去兴趣。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患者自身的身心健康,还会对家庭和社会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3.精准诊断
如果你怀疑自己患有OSAHS,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目前,多导睡眠监测(PSG)是诊断OSAHS的“金标准”。
PSG就像一个“睡眠侦探”,能在患者睡眠过程中同时记录脑电图、眼电图、肌电图、口鼻气流、胸腹呼吸运动、血氧饱和度等多项生理参数。通过对这些参数的分析,医生可以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睡眠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以及其严重程度,从而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4.科学治疗:为健康“保驾护航”
一旦确诊为OSAHS,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口腔矫治器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1)生活方式干预:从细节改善。
针对轻度OSAHS患者,生活方式干预是优先之选。具体包括减肥,以减少颈部脂肪堆积,缓解气道狭窄;戒烟限酒,降低呼吸道黏膜刺激,提升气道通畅性;侧卧睡眠,防止舌根后坠,减少气道阻塞。
(2)CPAP治疗:为气道“保驾”。
CPAP治疗是中重度OSAHS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它借助面罩或鼻罩,持续向患者呼吸道输送一定压力的空气,如同为呼吸道“撑起保护伞”,防止气道塌陷,维持气道通畅。尽管初期可能不适,但坚持使用,多数患者能取得良好疗效。
(3)手术治疗:清除气道“障碍”。
对于存在明显气道解剖结构异常(如扁桃体肥大、鼻中隔偏曲等)的患者,手术是有效选项。手术旨在精准清除气道“障碍”,恢复气道正常通气功能。不过,手术并非一劳永逸,术后仍需配合其他治疗,并定期复查。
5.结语
睡觉打呼噜突然“断气”可不是小事,它可能是OSAHS发出的危险信号。让我们重视起来,及时就医,科学治疗,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远离这个藏在鼾声里的“隐形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