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星期一
了解胃黏膜保护机制,远离伤胃因素

作者:黄敏忠

梧州市藤县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发布时间:2025-04-11 13:58:47930次浏览[发表证书]

胃黏膜是胃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多种保护机制,以维持胃部的正常功能和结构。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胃黏膜常常受到各种因素的损伤,导致胃部疾病的发生。了解胃黏膜的保护机制和常见损伤因素,对于预防和治疗胃部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1.胃黏膜的保护机制

1)碳酸氢盐屏障。胃壁结合黏液层和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的碳酸氢盐构成碳酸氢盐屏障,这是胃黏膜重要的抗酸机制之一。碳酸氢盐可以中和胃酸,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直接侵蚀,从而保护胃黏膜免受损伤。(2)黏液屏障。胃黏膜表面覆盖着一层黏液层,黏液内含黏蛋白。这层黏液可以阻止氢离子的逆弥散,形成一个物理屏障,保护胃黏膜不受胃酸和消化酶的侵蚀。(3)上皮细胞更新与重建。胃黏膜的微循环可以使得上皮细胞不断更新重建。当上皮细胞受到损伤时,新的上皮细胞会迅速替换受损的细胞,从而有效减少损伤扩大,维持胃黏膜的完整性。(4)修复机制。胃黏膜可以不断合成和释放前列腺素等细胞保护因子。这些物质能够促进受损胃黏膜的修复和再生,起到保护作用。(5)免疫功能。胃黏膜免疫系统是一个独立于系统性免疫的独特免疫器官,由上皮层、固有层和肠道相关淋巴组织组成。它可以共同调节免疫反应,阻止持续的炎症状态并维持屏障功能,有效抵御入侵的细菌,降低胃部疾病的发生。

2.胃黏膜的常见损伤因素

1)精神因素。长期的压力和焦虑可能增加胃酸分泌,导致胃黏膜受损。同时,情绪波动也可能影响胃部血流,使胃黏膜受损概率增加。例如,在面临工作压力或生活变故时,人们可能会出现胃痛、胃胀等不适症状,这可能与精神因素导致的胃黏膜损伤有关。(2)暴饮暴食。过量进食或快速进食会增加胃部负担,导致胃酸过多,从而损害胃黏膜。长期暴饮暴食可导致胃黏膜过度扩张,胃黏膜血管受压,引起胃黏膜缺血缺氧,进而导致胃黏膜损伤。比如,在节假日或聚会时,人们往往容易暴饮暴食,这可能会对胃黏膜造成伤害。(3)进食刺激性食物。辛辣、酸性或油腻食物可能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损伤。大量摄入辣椒、花椒等辛辣食物,可能会对胃黏膜造成刺激和损伤;长期进食粗糙、坚硬的食物,如核桃、杏仁等,也可能会划伤胃黏膜。例如,经常食用麻辣火锅、油炸食品等,可能会增加胃黏膜损伤的风险。(4)药物因素。某些药物,特别是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制剂、布洛芬制剂等,可能导致胃黏膜损伤。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炎症、溃疡等病变。此外,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可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的损伤风险;抗生素如红霉素、甲硝唑、克林霉素等,在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同时,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严重时可导致胃黏膜损伤。(5)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细菌,它可以在胃黏膜上定植,释放毒素,引起胃黏膜炎症、溃疡等病变。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6)其他因素。应激因素如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等,均可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导致胃黏膜血管收缩,胃黏膜缺血缺氧,从而引起胃黏膜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可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胃黏膜损伤。化学毒物如重金属、农药等,可直接损伤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3.预防与治疗建议

预防措施如下:(1)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保持饮食均衡,多吃蔬菜和水果。规律饮食,避免过度进食辛辣、油腻、酸性食物和过冷或过热的食物。(2)调节压力:采取适当的压力调节技巧,如冥想、深呼吸、运动等,缓解精神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3)注意卫生:保持饮食和环境卫生,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4)谨慎用药:避免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果必须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可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或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